1、人和世界的悲剧处境 余华也是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真正变化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这种变化,最为突出 的是,他对人和世界本身的独特理解,为我们敞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我当然没有忘记 余华小说在结构、语言和叙述上的探索,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创造性,但我想说的是, 一个作家一定是先有了对人和世界的不同理解,他才开始寻求新的艺术方式的。也就是 说,当旧有的话语方式不能再穷尽作家的内心图景时,他就会起来寻找新的话语方式来 表达自己新的精神和内心。——艺术革命从来就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总是伴随着精神的 内在变化。如同余华自己所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时期的作品, 其结构大体是对事实框架的模仿,情节段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连接的关系,… …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然而,“当 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对事实框架的模仿。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 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我采用了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但实 质上,我有关世界结构的思考已经确立,并开始脱离现状世界提供的现实依据。”(注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222页,154页,168—169页,152页,171页,162页 ,149—150页,147页,第146页,第138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正是有了这样 一种内在的自觉,我认为,余华的写作才开始获得广阔的自由。而余华的智慧在于,他 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这种自由当作在语言和结构上放纵自己的借口,而是及时地通过这 种自由深入到人和世界的内部,把它们从过去那种陈旧的结论中解放出来。 这就是余华的作品之所以比他同时代一些作家的作品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的原因。余 华一直以来握住的都是人和世界的基本母题,他从来没有轻易地被某个形式问题转移注 意力。他握住的其实是文学中恒常的部分,而不像一些作家,在语言和形式革命上用力 过猛,以致当革命的大潮退去,最终却露出空洞而贫乏的面貌,徒剩一个毫无意义的姿 态。 余华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对人的悲剧处境的体验过程。他的叙述,完全随着他对人的体 验和理解的变化而变化。最初的时候,余华眼中的人大多是欲望和暴力的俘虏,是酗血 者,是人性恶的代言人,是冷漠的看客,是在无常的命运中随波逐流的人,那时的余华 尽管在叙述上表现出了罕见的冷静,但文字间还是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寒冷和血腥气息; 到《在细雨中呼喊》,因着追忆而有的温情,如同闪光的话语链条不断地在小说中闪烁 ,余华的叙述也随之变得舒缓、忧伤而跳跃;到《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由于善 良、高尚、温和、悲悯、宽容等一系列品质,成了这两部小说主要的精神底色,余华的 叙述也就变得老实而含情脉脉起来。探查这种变化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里面,也许蕴 含着余华写作上的全部秘密。 余华早期的小说里,死亡、暴力和血并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而是经由余华的叙述,被 指证为这个世界的基本现实,或者说,是这个世界内在的本质。这一指证,对当代文学 是意义非凡的。在此之前,中国作家对人的关注,还多是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 痕文学”)、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等方面,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则几乎 是一个空洞。这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很显然,前者笔下的人所遇到的困境,可以在 社会和文化的层面上找到解决的方案;但存在中的人不同,他的困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你只能在存在论上为他寻找答案。因此,余华的出现,决非像他以前的作家那样,满 足于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表面的真实的书写,而是用了极端而残酷的暴力作为其叙述的根 本指向,以彻底改写人的欲望、精神、历史和文化的内在结构。余华说:“我更关心的 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注:余华:《我能否相信 自己》,第222页,154页,168—169页,152页,171页,162页,149—150页,147页, 第146页,第138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而一个作家,如果从欲望结构开始对 人类的存在旅程的探查,他首先要面对的一定是人类内部那些难以阻遏的暴力景象。“ 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注: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222页,154页,168—169页,152页,171页,162 页,149—150页,147页,第146页,第138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确实,再没有比暴力这个词更能概括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现实了。回望中国的历 史,无边无际的苦难,以及对权力没完没了的渴望,可以说,成了数千年来中国人最基 本的生活内容。而苦难和权力,恰恰是生产暴力的根源。在一个专断的权力社会,你如 果要想远离生活的苦难,那你就必须拥有权力,而权力的夺取必须通过暴力,权力的维 持依靠的也是暴力;而一旦暴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试图用一 种更强大的暴力来征服它,所谓以暴抗暴、以牙还牙,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遵循的基本 的生存原则。于是,暴力就在这种循环中,获得了生长和蔓延的广阔土壤。 2、暴力的内在结构 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证,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始终的一个主词。早 期如《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等作品,写的多 是一种纯粹的肉体暴力,并用肉体暴力这个寓言作为精神暴力和思想暴力的一个转喻, 以完成对一种内在真实的书写。后期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等作品,表面看起来好像没有了暴力和血腥的场面,但它的主题其实依然和暴力有关 。这个时候的余华,通过书写命运的残忍,苦难的无以复加,进一步指证的是生活的暴 力——一种更潜在、更强大、更难以抗拒的暴力形式。所不同的,不过是人物在面对暴 力时不一样的精神反应机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