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6-0017-05 20世纪中国百年的文学史研究,各种理念、各种方法层出不穷,共可归纳为三种方法 论基本类型: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理论逻辑方法论类型、文化阐释方法论类型。三种 不同的方法论类型所持的文学立场、文学理念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目的大相径庭, 却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为21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巨大财富。不过中国20世纪特 殊的文化图景和研究语境又使得这三种方法论类型都带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给中国 20世纪文学史研究留下了无奈与遗憾,所以有必要进行反思。 一 文学史研究者始终面对一个存在论方面的问题:文学史研究的是物理时空中的文学史 还是主体意识中的文学史。通常人们不太关注二者的区别,更确切地说,大多数人看不 出二者有何本质的区别。然而正是二者的区别才使得文学史研究存在着可能性。 文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人类历史又是时空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拥有的物质时 空在物理学意义上处于惯性坐标系统中,其物理运动是匀速的。匀速运动导致时间的均 匀分布,它的运动过程具有逸散性,不可逆性,一维性,就如密封在容器中的气体一旦 扩散而不会自动返回容器一样。这就意味着在历史中曾真实存在着的各种文学现象总要 在历史过程中出现又永远消失在历史过程中,不再自动出现在当下。也就是说,在历史 某一时刻出现,并被历史某一刻称之为文学的事物,在现时态并不存在。这也是康德、 海德格尔面对文学史时感到无奈而悲哀的地方。 既然曾经在历史中出现的文学已永远消失在物理时间中,人们为何还要对其如此关注 与执着呢?因为曾存在的文学既是现时态文学产生之因,又是现时态人们理解文学的终 极边界。那么阐释已不在现时态中出现的文学有可能吗?爱因斯坦说过,只要提及某一 时刻,它必然处于某一地点。在同一坐标系中,时空不可分。历史中的文学在物理时间 中永远地沉默了,但它却在空间以符号、文本等方式出现在现时态中,人们通过考据、 发现、分析等一系列认识活动可以使消失在物理时间中的文学事实复原。这也是历史上 曾出现的文学在现时态中可能成为文学史的根本所在。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最明显地体现在考据学派、实证主义、 语言分析、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文学史研究学派、方法中。这些不同的学派、方法所 以被归纳为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在于他们都认为文学有着自身的存在因素,它与文学 产生的社会文化力量并无直接的联系,也不受研究主体的左右。文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 是文学事实如何存在。于是,在时间中找回文学事实成为这种研究的共同任务,描述文 学事实、建立有关文学事实在时间发展中的联系并以此建构文学史知识体系是其根本目 的。文学研究的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在20世纪这样一个倡导主体、崇尚价值的百年中尚 能独树一帜,特别在古典文学研究和当代作品剖析方面成果卓著,受世人尊重,根本原 因在于这种方法论类型执着地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并希望通过文学研究的客观性建立关 于文学的科学知识体系。照此说来,文学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寻、确定文学事实。 文学事实丰满了,文学史研究才科学、有效,也才能实现研究的宗旨。事实须由感官知 觉直接确认,并通过知性的过滤建构为知识。这样,不仅文学事实可以通过单独的认识 行为被确认为文学知识,文学史可知领域也无限扩大,成为无数可被分解的文学事实的 知识群。可见,把文学史研究理解为辨认事实的认识活动,这是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的 理论基点。从此出发,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相信:每个文学事实都独立于研究主体之外 。主体在把握文学事实时,应保持这些事实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独立性。应在研究过程 中,排除一切主观因素,避免对文学事实做动机、心态、价值的探讨。相应地,在研究 基本方法上对文学事实应尽量做客观的零度描述,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色彩的渗透。就 像丹纳所说的:“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这些事实如何产生。……不过是把人 类的事业,特别是艺术品,看做事实和产品,指出它们的特征,探求它们的原因。”[1 ](P11) 文学事实是独立的,缺乏过程性,不具有历史时间性的境遇特征和历史文化性的情致 特征,它更多地表示着一个历史之在的空间事物性,所以文学事实不是构成文学史的基 本单元。构成文学史基本单元的是具有具体时空属性的文学事件。文学事件是指相对独 立而完整的一个文学家、创作、作品、鉴赏、批评共同建构的过程。由于文学事件涉及 到文学家、创作和作品鉴赏和批评等十分复杂的方面,每一个方面又都包含着许许多多 的文学事实。可以说,文学事件是由难以计数并无限可分的文学事实以某种特殊的方式 组成的。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历史只同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而并非 同全部事实有关。同样,在文学史研究中,文学事件不可能由有关这个文学事件的全部 文学事实组成,任何研究主体也不可能在某个时段中发现关于文学事件的全部文学事实 。文学事件只和部分文学事实相关涉。这部分文学事实是研究主体从历史黑暗里发现的 众多文学事实中选择的结果。实际上,任何一种历史研究都不可能没有选择,史学家绝 不可能找尽和用尽全部材料,而只能用史学家认为能够真实、合理地达成文学事件原貌 的材料。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史研究又是某种建构活动,是用文学事实组建成文学事件 的实践活动。正是在这里,文学史研究的本体论方面与认识论方面发生了必然的联系。 在研究主体那里,文学事件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文学事实的存在。同样,文 学事实的存在任何时候也只能是被研究主体把握到的、作为文学事件构成因素的文学事 实,正像马克思谈到客观历史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时说的那样,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 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如果说考辨文学事实还不能十分明确地看到文学史研究本体论是 以认识论为背景的话,对文学事件的实证研究便可清楚地发现对客观文学史现象的界定 、理解不可能脱离人与历史所具有的对象性主体认知关系。或许正是在这个层面上,19 80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历史词条才将历史学定义为“重建人类活动的真实纪录并 深刻地了解它”。 将文学史研究视为对文学事实的描述导致文学史研究的自然科学性质。李凯尔特在《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曾指出,人文活动与科学活动是人类两种最基本却又性质不同 的精神活动。如果混淆两者的区别,必定会使二者因丧失独特性而失去真理价值。文学 史研究属于人文活动,文学研究所面对的不是远离人的生存、受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规律所统摄的自然现象,而是文学现象。与没有主体性质渗透或决定的自然现象 不同,文学现象完全是属人的存在,背后具有主体的一切属性,从头到尾、彻里彻外都 饱含着复杂多样,有时还是模糊、偶然的主体目的、动机、感情、思绪。可以说,文学 史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曾经生存在社会中的生命个体全部人生内涵的物态化、符号化。 不懂得这一点就不可能充分地理解和有效地把握文学。就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而 言,在自然现象的面前,科学家是独立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只在思维上保持某种同 一性,以便使研究主体通过这种单向度的同一性把握自然现象。文学史的研究主体则无 法与文学现象相分离。文学史研究对象必须经过研究主体的认识、体悟、领会、理解, 成为研究主体的当下经验时,才可能真正成为此在的文学现象。换个角度也可把这种主 客体状态理解为研究主体是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自然科学活动而言, 这种主客体可逆关系是绝对不可想象的。研究方法上,文学史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 要基于事实。但与自然科学借助观察、实验、计算来把握事实不同,文学史研究是在体 悟、直觉、反思中完成对创作主体、鉴赏主体、批评主体认识的。文学研究必须有本领 透入研究对象之中而非从外部考察对象。因而,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在文学史研究中所 希望使用的不在场零度描述而只是幻想,文学史研究主体对创作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 文学现象的任何描述都不能不具有表意功能。文学史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使人们对它 们的成果期待也有所不同。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自杀而死,医生根据外部的症状判断导 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即可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对于海明威之死,人们就不能满足文学研究 者止于断言海明威死于自杀,而要求文学研究者追究海明威自杀背后的各种必然、偶然 背景和一系列动机。由此看来,文学研究要向人们昭明文学事实何以发生,一个文学事 实为什么和怎样引发了另一个文学事实以及在这些“何以”、“为什么”、“怎样”的 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文化等全部意义,而这一切仅有文学事实描述显然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