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人们所说的“文学的时尚化”现象和“时尚化的文学”,是指哪些具体的文 学现象和文学对象。在我们的一些文学评论和文学讨论文章中,具体的对象往往是缺席 的,所见的只是一些没有具体所指的空洞的能指(概念)在表演。一些论者力求运用某种 业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西方社会学的和大众文化学的理论,来印证和“批判”发生在我 们身边的文学的时尚化现象和时尚化的文学,把文学的时尚化问题有意无意地替换成了 一个社会学的或大众文化学的问题,以对文学的时尚化的批判来表达对商业社会和商业 文化的批判,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事实和前提:即当今中国社会的商品化进程和大众文 化的发展,究竟造就了哪些文学时尚和时尚文学;这种文学时尚和时尚文学对当今文学 的发展究竟起着一种什么作用;是否真的存在着一种文学的时尚化现象和时尚化的文学 ;如何看待大众生活时尚和大众文化时尚与文学时尚和时尚文学的关系;大众生活和大 众文化的时尚化是否一定会导致文学的时尚化和时尚化的文学,凡此种种,我以为都是 讨论文学的时尚化问题不可不面对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和前提。 谈到最近10年来的文学与时尚的关系和文学的时尚化问题,往往离不开市场经济建设 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商品化的影响。就最近10年这一特定时期而言,时尚显然主要是特指 受市场经济建设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商品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的商业 化风气,这种商业化风气进而影响到文学领域,使文学这种精神生产活动也出现了一种 类似的商业化倾向。包括某种受大众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文学时尚和时尚化文学现象, 虽然另有现代资讯发展的技术背景,但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开 放文化市场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最近10年来的文学时尚和文 学的时尚化问题,就不能不以市场经济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商品化进程为转移。 9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虽然就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言,是一种历 史的必然,但对于文学界而言,仍然缺少应有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因而当市场经济的初 潮涌起,随着物质生产领域的商品化和社会的商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文学领域也出现 了一种盲目追随市场化潮流,片面追逐文学的商业效应和商品利润的极端化倾向。这种 倾向的一个集中而突出的表现,是这期间的作家、作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都在自 觉不自觉地追求一种商品化的制作和包装。这种制作和包装,既有完全等同于商品的制 作和包装的外部形式,即从选题策划到广告宣传等,完全按照商品生产和销售的一套程 序来运作,也有表面上虽不同于商品的制作和包装,骨子里却依旧是根据商品生产的原 则(生产使用价值)来制作和包装的文学产品,即用那些最具感官刺激性和诱惑性、业已 取得持久的商业效应的现代通俗文学和大众影视作品的某些情节要素组合成篇,或以之 融入“纯文学”的情节,以取得类似的商业效应。包装文学产品(包括它的制作者作家) 于是就成了市场经济兴起之初的一种文学时尚。包括一些“纯文学”的出版物(例如一 些文学期刊)也有意无意地采取这种方式包装自己,在这期间纷纷打出一些新的旗号, 如“文化关怀”、“新状态”、“新体验”、“新市民”、“新历史”等,以广为招徕 ,目的无非是引起读者(买方市场)的阅读注意,以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保持一块固 有的生存领地。这种包装文学的时尚虽然主要目的是追求文学的商业效应和商品利润, 由此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和负面效应,但这种为着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环境而实行的 商业化操作,却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完全不问买方和市场 的文学活动方式。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物化了的精神文化产品,本身就具有双重属性,它 以艺术的审美方式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虽然具有超越物质功利的精神价值和审美特征, 但它的物化形式在进入市场和流通的过程中,却兼具类似物质产品一样的商品属性。因 此,对文学产品这种特殊商品进行适度的包装,本属文学产品的销售和流通的题中应有 之义,这种包装文学的时尚也因此而成了在此后的文学出版活动中普遍流行的一种运作 方式。最近10年来风行一时的“秋雨散文”、“美女作家”、“少年(文学)军团”、“ 身体写作”,包括其中的一些个案等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这种文学包装的性质。 如同商品包装存在着一种良性包装和恶性包装的区别一样,对文学作品(包括作家)的包 装,也有名实相符和名不符实之分,甚至除了正当的商业目的之外,为了追求非法利润 ,以文学包装为诱饵,设置一种有害的精神陷阱,诱使读者尤其是一些青少年读者受骗 上当,则不但有悖于文学良知,而且也有悖于商业道德,是一种应当加以制止的社会丑 恶现象。 如果说这种包装文学的时尚,仅仅是最近10年来的文学应对市场经济的生存环境所作 出的一种文学活动方式上的调整的话,那么,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消费活动所激发 起来的一种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的时尚,则培养了最近10年来另一种普遍流行的文学时 尚,即文学的消费性和消闲性。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是以追求其精神价值的永 恒性为指归的,它虽然也有一种娱人的作用(娱乐性),但却是以对前者的追求为前提和 归宿的(即所谓“寓教于乐”)。在这个问题上,文学产品虽然与物质产品存在着本质的 区别,但人们在物质产品的消费中所养成的某种日常生活的趣味,却有可能反过来影响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期待,以至于因为这种阅读期待的普遍存在而形成一种流行的文 学趣味。最近10年来的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不但逐渐复活了长期以来为革命历史和革 命文化所淹没和覆盖的过去年代的某些生活时尚和文化时尚,而且也同步地引进了东西 方发达国家与现代商业活动和技术资讯的发展相伴相生的诸多现代和后现代的生活时尚 与文化时尚。为众多论者所引述的诸如快餐文化、时装表演、大众影视、通俗歌曲、流 行音乐、卡拉OK、MTV、足球比赛、NBA、脱口秀、飚车族、拉力赛……等等,都是最近 10年来先后兴起、至今历久不衰的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时尚。这种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 时尚不仅凸现了这个崇尚消费和消闲的年代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同 时也因为这种时尚的流行而解放了长期以来被各种规范和理性压抑与束缚着的感官和欲 望。不是上述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时尚本身构成了这个年代的文学时尚,或这个年代的 某种文学的时尚化现象,而是因为这种大众生活、大众文化时尚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 与氛围中,文学也开始沾染了这种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时尚的风气。 受这种风气影响的文学,在创作中的突出表现,是一些作家(主要是某些60年代或70年 代出生的作家)比较热衷于描写这个崇尚消费和消闲的年代某些比较典型的生活事象和 文化事象,于是,上述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时尚,就成了这些作家笔下主要的社会生活 细节和人物活动场景。从邱华栋、朱文到棉棉等莫不如此。这些艺术描写一方面固然是 这期间流行的某些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时尚的反映,同时也是这些作家基于西方现代某 种大众生活理念和大众文化理念,对现阶段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生活和大众文 化的一种文学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文学想象无疑反映了这期间的文学存在着一 种趋附时尚的创作倾向。与这种在一些具体的生活事象、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写中 凸显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时尚的创作倾向相联系的是,这些作家同时也十分 关注在这种有关现代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想象中活动着的时尚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没有 太多的过去经历,因而也就没有多少历史的因袭和负担,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文 化多元、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物质文明和大众文化都十分发达的时代,一方面张大欲 望的器官,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带给他们的一切感官的满足,另一方面又以他们的这 种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创造着这个时代的各种新的和更新的生活时尚与文化时尚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连同他们的生活和行为本身,甚至也包括他们的肉身在内 ,都成了这个物化(商品化)时代的一种欲望的符号。这些被称作新人类或新新人类的人 物出现在这期间的作品中,与那些创造他们的、同样被称作新人类或新新人类的作家一 起,构成了最近10年来的文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道时尚的风景。这一时尚风景的深度 表现,是在这期间出现的以某些女性作家,例如林白、陈染等的创作为代表的“个人化 写作”或“私人化写作”的文学时尚。这种文学时尚所书写的不仅仅是女性个人在这个 时代的一种生活欲望和生理与心理欲望,同时也通过这种欲望的书写,表达女性企图挣 脱长期以来的某些理性和规范(包括男权)的压抑与控制,争取自身独立的生活权利和性 别权利的愿望。这种女性写作的时尚因为敢于大胆暴露个人的生活隐私和身体隐私,以 及某些异常的性心理和性行为而为人们所诟病,甚至被斥之为一种“稳私文学”或“性 感文学”,但它的终极的价值指向却是女性对自我的认识和身心的自由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