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韩国的2 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届年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进入新世纪以来举行的第一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 大型盛会,大会颁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王瑶学术奖,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和刘纳等获著作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樊骏、陈平原获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李今、洪 子诚、王富仁、李怡、杨义等获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九届理事会。而 高密度、高强度学术会议的举办更是本届年会引人注目的内容,与会代表就“四十年代 文学与十七年文学”、“胡风与沈从文研究”及其他学术话题展开了切磋、研究和探讨 。 四十年代文学研究向来薄弱,与会代表的发言却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一些代表宏 观考察了四十年代文学的研究情况、文学思潮、文艺分期及文学背景。严家炎(北京大 学)着重分析了研究的盲点、误区及特性,同时指出四十年代文学在清醒地保持艺术水 准的同时又努力追求文学的现代化。黄曼君、王泽龙(华中师大)认为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总体上呈现“反思”的特征。黄万华(山东大学)主张对四十年代文学重新命名。张岩泉 (华中师大)描述了四十年代文学阶段性、区域性和转折性的面貌。 四十年代一些不受重视的文学现象受到了注意。罗振亚(哈尔滨师大)估衡了九叶诗派 的价值。周仁政(湖南师大)评说了京、海派的异同及关联。刘川鄂(湖北大学)论析了自 由主义文学的命运。姜建(江苏社科院)挖掘了“开明派”君子人格与儒家的联系。王晓 琴(首都师大)指出了女性文学的变异。 文学载体和文学资料,既是一份丰富的精神资源,又是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也是梳 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它的整理和研究是学界无法推卸的任 务。刘增人(青岛大学)集中考察了四十年代的文学期刊。陈子善(华东师大)呼吁重视四 十年代文学资料的整理。 与会代表对四十年代各体文学研究重小说而轻其他的传统给予了发拨。龙泉明(武汉大 学)指出四十年代诗歌虽有缺失却具大家风范。马俊山(辽宁师大)认为话剧辉煌的缘由 在于得到了必需的思想、文化资源。李标晶(杭州师院)、张鸿生(郑州大学)分别评说了 四十年代散文诗、城市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一些独特却受争议或被遗忘的作家引起了代表注意。刘涛(河南大学)解读了张爱玲小 说的意蕴。耿传明(南开大学)认为无名氏具有文化守成主义倾向。王文彬(安徽大学)考 究了戴望舒的感情悲剧。汪应果(南京大学)提出赛珍珠是否可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话题 。 从不同层面对跨越四五十年代的作家赵树理进行阐说,体现了赵树理研究格局的新开 拓。萨支山(中国社科院)以赵树理为中心考察了当代文学的源头。范家进(浙江师大)论 述了建国后赵树理逐渐淡出的根源。刘玉凯(河北大学)认为赵树理的大众化并未违背五 四精神。高恒文(天津师大)以其为例探究了现代小说的叙述形式。苏春生(山西大学)考 察了当代与赵树理相关的第一场文艺思想论争。 十七年文学研究更成为本届年会的“热点”,长期受到冷落的十七年文学重新进入研 究界视野,应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走向成熟的一种表征。 50年代的出版物具有历史实证品格和文化变迁意义,长期以来却成为正规文学史研究 的“三不管地带”。杨义(中国社科院)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绿皮书”为个案,反省 了其中的政治、文化蕴涵。温儒敏(北京大学)就《中国新文学史稿》观察了文学史的“ 生产模式”,论述了现代文学学科建立的情形。 对十七年文学的褒贬、誉损,与研究者的评价方法、思路有很大关系,一些代表就此 展开了讨论。朱晓进(南京师大)指出“政治文化”视角可对十七年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作出中肯评价。田建民(河北大学)呼吁实事求是地评价十七年文学。王本朝(西南师大) 认为从文学体制角度关注十七年文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矿藏。岳凯华(湖南师大)指出文 代会、作协等会议或机构促使了文学向单一化形态的推进。 正确评价十七年文学,不能离开对十七年文学创作的正确估价。杨洪承(南京师大)对4 0—60年代中国文学的文化生成与结构进行了分析。李运抟(湖南师大)论述了十七年文 学思维定势化的原因及表现。范培松(苏州大学)考察了十七年散文“工农兵中心主义” 的形成渊源。颜敏(江西师大)检视了十七年战争文学的生产方式。魏建(山东师大)论述 了十七年山东作家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思考了林语 堂在美国的文化小说创作与十七年文学的内在联系。 其实,十七年文学并非封闭的文学场,对外它也有摄取、吸收和交流,虽然它不如当 下文化交流那样的频繁。方长安(武汉大学)对十七年时期外国文学译介历程的详尽描述 就是说明。 2002年是胡风、沈从文的百周年诞辰,年会对这两位从左翼文学内外部做着许多努力 而又有着异乎寻常遭际的作家予以纪念自然具有重大意义。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指 出今日研究沈从文、胡风不禁引发我们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对象“贫矿”与“富矿”的思 考,目的在于提炼出现代文学史发展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