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背景 1956年,《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是严文井,副主编是秦兆阳和葛洛。秦兆阳没有想 到,经他手修改后发表的一个青年作者的小说,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那么大的反 响。秦兆阳本人是一个小说家,但在他一生中,他的小说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太深的印象 ,倒是他自己的一篇理论文章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还有就是经他手发表的这篇小说 。 这篇小说的名字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作者是王蒙。 1956年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一年前发生了“胡风事件”,然 后是在全国开展的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运动。也许是因为“胡风事件”和随后发生的 运动,使知识分子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恐慌,为了改变这一情况,1956年1月,中共 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了著名的《关于知识分 子问题的报告》,这个报告是胡乔木起草的,在胡乔木一生中,这是他文字生涯中有分 量的一笔。因为这个报告的中心思想是解放知识分子,要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 遇,中央认定:“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知识分子。”这次会议有一个重要 文件,是当时“中央研究知识分子问题十人小组办公室”起草的《关于高级知识分子待 遇问题的意见》,这个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是把中国当时著名的高级知识分子及高级艺 人的情况,特别是他们的生活情况,作了分类统计,可以看出,中央是想提高他们的待 遇。我查看过这个报告,中国当时各个行业中最著名的知识分子的情况都在其中。这一 年苏共二十大开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也提出来了,这一段时间,用费孝 通先生的一句名言说就是:“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但随后就发生了反右运动。在“ 胡风事件”和反右运动之间,恰好有一个短暂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事后看,如 果没有这一个“早春天气”,反右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也可能就不说那么多话了,因 为“早春天气”里的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做法,让更多的知识分 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产生了错觉,这为他们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说来有趣,1956年9月8日出版的9月号《人民文学》,它的编者绝对想不到这一期杂志 会有那么多让人难忘的文章。这期《人民文学》的头题是秦兆阳以何直笔名写的《现实 主义——广阔的道路》,这篇文章引起的是非,我就不多说了。接下来就是王蒙的小说 ,还有黄秋耘的短论《不要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黄秋耘就因为这篇文章差一 点被打成右派,最后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发配岭南。这期杂志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彭慧关 于红楼梦的研究论文。彭慧最后也成了右派,加上右派王蒙,这期杂志真是太不吉利。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这期杂志的小说栏里并不是第一篇,而是第二篇 。本期共发了五篇小说,用黑体标出的只有两篇:第一篇是大群的《小矿工》,第二篇 才是王蒙的小说。从这个排列上可以看出,编者对这篇小说是重视的,但还没有重视到 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据秦兆阳在1957年4月和5月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召开的北京文学 期刊座谈会上介绍,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是(去年)6月中旬收到这篇稿子的。小说组 里看了后,提了些意见,交给我。我看过后对组里的同志谈了些意见,以后小说组请王 蒙同志来谈了一次,回去以后他作了较大的修改,又重新寄来。7月17日,第二天就要 发9月号的最后一批稿子了,恰巧有一位作者临时抽走了一篇待发的四万字的稿子,就 决定发王蒙同志的这篇。于是连夜赶着修改。”(《新华半月刊》1957年11月号,147页 ) 涂光群当时是《人民文学》杂志小说组的编辑,据他回忆,最早看到这篇小说的是另 一位编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谭之仁。涂光群说:“那已经是深夜,我们都在芳 草地的单身宿舍,谭敲开了我的门,向我推荐王蒙的这篇新作,认为它很有新意,尖锐 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反官僚主义的问题,发表后一定会引起热烈反响和关注。见他如此 热情,我也不敢怠慢,连夜读了稿件。第二天上午我与谭交换了对小说的具体意见(我 们在肯定小说的总的倾向时也提了些技术性的意见,建议具体商请作者修改),写出稿 签,即将稿面呈秦兆阳。”(涂光群《中国三代作家纪实》,50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年6月)从这些回忆可以看出,王蒙的小说是临时换上去的,也就是说,从后来编 好的杂志上看,编者对这篇小说并不是特别在意,但如果了解这是临时换上去的稿子这 个背景,就可以说,编辑是特别推崇王蒙小说的。 秦兆阳的编辑风格是喜欢修改作者的稿件,这是个好习惯,但也是个坏习惯,因为编 辑过多的修改,对于原作也可能是伤害,小说的题目也是他改的。因为小说后来起了风 波,主要原因是毛泽东支持小说的思想倾向,所以修改王蒙的小说也成了问题。1957年 5月9日,《人民日报》刊出了由“人民文学编辑部”整理的《<人民文学>编辑部对<组 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原稿的修改情况》一文,把原稿和修改稿对比刊在中国最大的一家 报纸上,这在当代文学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这可以说明当时报刊杂志对于领 袖个人对一篇小说的态度,是绝对认同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因为“毛泽东听周扬等 人说小说缺点部分是编辑秦兆阳改的。毛泽东提出要批评编辑。作协党组原拟让《人民 文学》编辑部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茅盾主张先开个座谈会,然后把座谈会 记录发表,以便说明《人民文学》修改王蒙小说的情况,同时谈谈作家与编辑的正确关 系”。(黎之《文坛风云录》,3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