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3)04-0131-05 韩国人已经认识到中国文学是一门很有研究价值的学问和充满希望的学术领域。据2001年《中语中文学》第28辑附录介绍,韩国有1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与中文有关的系、部,从事中文教学的教授约有600名,几十个系、部已开设硕士和博士课程,相关的研究也如火如荼。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在20年前是根本无法想像的。由于诗歌是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文学研究的所有基础都是由诗歌研究组成的,因而韩国学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超出其他体裁。韩国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是京城帝大,该校学风是以清末章太炎为首的燕京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的体制为基础而形成的。1945年以后在汉城大学,由京城大学毕业的崔昌圭、车相辕和留学台湾时掌握中国传统学风的车柱环、张基槿等学者选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多将研究重点放在诗文上。我要再次强调,研究中国文学,都必须从诗歌研究入手,然后转到其他体裁。 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韩国已发表的有关中国诗歌研究的论文、专著和注释本约有1500余种,其中唐诗研究成果达700余种,约占整个成果的一半,其中也包括译注资料在内。本文对韩国研究唐诗情况的评述,分为初、盛、中、晚等四个时期和敦煌诗歌,对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另设小项介绍。 韩国学界对隋唐五代诗歌的研究无沦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其他时期。据研究目录可以发现,在中年以上的中文学者中,很多人不管自己研究方向是什么,都写了不少有关唐诗的文章。70年代以后,专业分工日益加快,但在学者中间形成专业分工的气氛之前,上述现象更为明显。诗歌是文学各领域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一现象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实是,真正的唐诗研究学者寥寥无几。现在,专心研究唐诗并能指导有志青年,发挥其影响力的学者究竟有多少呢?在500多名教授中,能选出像样的前十名学者吗?即便把条件稍放宽一点,也只有车柱环、张基槿、金学主、李炳汉、李锡浩、崔完植、许世旭、金哲洙、金在乘、池荣在、李章佑、李东乡、柳晟俊、宋天镐、金乙洙、李锺振、李鸿镇数人,另外还有汉文学者李丙畴、赵锺业、孙八洲、南润秀等。以上学者皆能从不同角度以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指导唐诗研究,年龄都在50岁以上。但纯唐诗研究的学者人数可能更少,有不少人只写了一两篇片断性文章而已。这是韩国至今还没有成立“唐代文学会”或“唐诗研究会”的原因之一,这种现状阻碍着国际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1996年第八届西安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120多名外国学者;1999年李白学会浙江新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100多名学者,而韩国学者只有笔者一人,这令人百感交集。除了上述学者之外,年龄在50岁上下的学者有河云清、郭利夫、李浚植、金性心、李宇正、李京奎、金泰凤,黄瑄周、李治沫、安炳国、俞圣浚、金成文、俞炳礼、高八美、李永朱、金盛坤、李南容等.他们将主导唐诗研究的未来。因此,唐诗研究仍将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核心。 1.唐诗通论研究 韩国的唐诗译注本要比其他译注本多,约60多种。其中最早的为任昌淳的《唐诗精解》(1956),而金达镇的《唐诗全书》(1987)译注最丰富,共收录220多名诗人的800首诗,很有参考价值。最近文以斋出版社2001年所刊《中国诗人丛书,唐代篇》12册则面向大众读者,意义更为突出。 对唐诗的时代划分,韩国学界至今众说纷纭。其中值得重视的有池荣在的《在中国文学史时代划分中晚唐文学所占的地位》(1977)和洪寅杓的《唐代文学的时代区分问题》(1989)等。前者指出仅据时代变迁把文学特征的差异整齐划一的矛盾,后者则富有逻辑性地对高棅的划分法提出异议,努力减少唐诗研究的重复性和分类错误。关于诗歌形式与修辞问题的成果有徐镜普《近体诗形式考》(1959)、柳晟俊《唐代古风格律考》(1977)、尹正铉《宫体诗小考》(1980)、李宇正《唐近体诗构词研究》(1983)、俞炳礼《元和体考》(1985)、柳晟俊《唐绝句诸炼法》(1988)、金胜心《唐太宗与唐诗发展》(1997)、金学主《元和体诗之文学史上的意义》(1997)、李东乡《唐诗之修辞研究》(1997)等。这些都是从理解诗歌内容的角度撰写的论文,并没有提出对已有格律的新见解。另外还有根据主题分类的社会诗、自然诗、山水田园诗等方面的概述性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金胜心《盛唐山水田园诗研究》(台湾师大博士论文,1987)、黄善在《李白诗的现实反映研究》(1977)、金盛坤《杜甫之干谒诗试析》(1995)、崔庚镇《高岑边塞诗比较研究》(延世大学博士论文,1995)、宋幸根《李贺讽谕诗之现实认识》、裴旦尼尔《储光羲山水田园诗考》(1997)、吴允淑《韦刘自然诗研究》(成均馆大学博士论文,1998)等。这些文章对诗人作了概论性的评论,其中,黄善在的论文大胆摆脱了已往李白研究的框框,客观地论证了自己的否定观点;另外还有关于作家作品论方面的论文,如金在乘研究新乐府的论文《唐代新乐府研究小考》(1982)、金银雅《盛唐乐府诗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87)等,都很值得参考。 韩国已出版了收录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所有研究成果的论丛,这突出地证明了研究领域分工与专业化的重要性。最具代表性的是车柱环的《中国词文学论考》(1982),该集收录的十多篇论文都提出了对词研究的独创性观点,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此外,柳晟俊的《中国唐诗研究》(1994)和《唐诗论考》(1994年在中国出版)、《初唐诗与盛唐诗研究》(2001)及《唐代后期诗研究》(2001)等收录了作者有关唐诗研究的所有论文,这些论文分为唐诗通论、作家作品论、罗唐诗比较等几大类,对吴中四士、文章四友、王梵志、薛能、萧颖士、陆贽、李嘉佑、韩翃、皇甫湜、戴叔伦、卢纶、戎昱、张祜、罗隐等不少诗人作了尝试性探论,反映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韩国尚无一本唐诗概论书籍的情况下,安炳国编著的《唐诗概论》(1996)是一本帮助读者理解唐诗诗调、系统地欣赏诗人作品的入门书,这将对大学生和一般读者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