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3)01-0130-05 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以富有抗争性著称,评论家津津乐道关剧的思想意义。尤其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揭露社会的不公平”[1](P29),“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2](P225),“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3]。《窦娥冤》成了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剧作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窦娥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这样一种用今人“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套解古人的阅读方式,与事实往往会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是南辕北辙。本文试图对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所体现的思想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做一番重新的梳理,以求证于广大读者与专家同行。 一、贞节、孝顺的典范——窦娥 窦娥这位弱女子不甘心现实的安排,对周围社会具有很强的抗争性,到关键时刻演变为刚强与贞烈,乃至不惜一死,这在剧情的展开过程中都是有目共睹的。问题的要点是:窦娥是在为什么而抗争,窦娥不惜用生命来捍卫的是一种怎样的道德价值标准,将窦娥描述成反封建礼教典型的传统观点是否恰当。 回到剧情本身,随着戏剧矛盾的展开,逐渐形象丰满完整起来的窦娥,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故事的悲剧性也根基于此:一位誓死捍卫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女子,就是被那个封建社会所吞噬所毁灭的。 窦娥出生在一个贫寒书生家庭,命运多舛。三岁时母亲去世;七岁时因父亲一贫如洗、流落他乡,且欠蔡婆婆的高利贷四十两银子,被卖到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一直到十七岁与丈夫成亲,丈夫不久又得病而死(注:关汉卿关于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后的叙述略有前后矛盾之处。都是在第一折戏里,蔡婆婆首次上场自白说:“自十三年前窦天章秀才留下端云孩儿与我做儿媳妇,改了他小名,唤做窦娥。自成亲之后,不上二年,不想我这孩儿害弱症死了。媳妇守寡,又早三年年头。”那么,窦娥应该是15岁结婚,17岁丧夫。窦娥首次上场自白则说:“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元杂剧这种前后照顾不周、细节自相矛盾之处,比比皆是,无须细究。本文所引关汉卿作品,都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的《关汉卿全集》,以下不再重复注明出处与出版社。)。到第一折剧情的开始,窦娥二十岁,守寡也已经三年了。故事的开篇,窦娥就已经遭受了许多苦难,她受家境贫寒与高利贷制度的折磨,被卖做童养媳;她受童养媳恶俗的折磨,在蔡婆婆家做了十多年的苦工;她受封建礼教的折磨,恪守妇女“从一而终”的泯灭人性的规条,年纪轻轻而守寡三年。这一切都是社会环境所施加于她的,而不是自身的行为错误所导致的。 蔡婆婆靠放高利贷为生,衣食无忧。此时,只有与窦娥相依为命,她与窦娥的日常相处,就不会是通常的恶婆婆与受气小媳妇的恶劣关系,而是彼此之间有了一定的尊重与客气。从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窦娥在蔡婆婆家中,言行都有一定的自由度。换句话说,窦娥此时在蔡婆婆家衣食无忧,与婆婆的关系也还可以,又值二十岁青春年华,窦娥应该有一些开朗的笑容。但是,窦娥首次登场的独白结尾说:“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她所唱的第一首曲子《仙吕·点绛唇》说: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窦娥这时候的愁苦,与衣食温饱无关,而是与三岁以后所遭受的个人苦难相关,其中不乏年轻守寡的青春寂寞。接下来的曲子《油葫芦》中唱道:“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所透露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青春寂寞,是泯灭人性的封建道德给窦娥带来的深深痛苦。 对自身所经历的苦难,窦娥非常敏感。在刚才的这首《油葫芦》里,窦娥甚至有这样的叹息:“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然而,窦娥此时是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平、面对自身的苦难的呢?读者能够诧异地发现:决不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决不是压迫越深反抗越重。自小受腐儒父亲“三从四德”之类的教育,窦娥已经将没有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规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认命自甘,对环境逆来顺受。在叙述完自身的苦难之后,窦娥所唱的《天下乐》说: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这些泯灭人性的封建伦理规条,遵守或照办起来非常不容易。窦娥一方面勤勤嘱咐提醒自己“言词须应口”,一方面把一切的原因都归之于“前世里烧香不到头”,认可现实的安排。窦娥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封建社会所毒害所吞噬,反而以自身的遭遇来“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某种意义也是在毒害他人。在窦娥的那个时代,出身于这样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家庭,又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窦娥被毒害到拿泯灭人性的伦理道德规条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规范,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是非常普通正常的。要求窦娥担当起反封建的重任,是苛求古人;分析窦娥已经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是拔高古人。 明白窦娥已经将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的行为准则,自觉地去遵守去维护,就能明白戏剧矛盾的产生与展开,以至最终激化;也能明白窦娥的冤情之所在。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抗争,甚至与蔡婆婆也发生冲突,关键点都落实在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上。支持窦娥从逆来顺受的性格中摆脱出来,越来越显示出刚烈的一面的,是窦娥从小以来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女子必须从一而终,贞节对于女子之重要胜过生命。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