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649.29;G 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3)05-0068-04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是以清末学习西学为起点的,除了举办新式学堂学习西学之外,晚清政府还积极提倡出洋留学,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序幕。留学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学生学习的专业体现出来。民国时期,留日教育是以晚清留学教育为基础,留日学生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也仅逊于留美。另一方面,受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环境的巨大影响,民国时期的留日教育高潮和低谷交替出现,表现出强烈的波动性。 一、民国留日学生学科和专业概况 1912年民国成立,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学教育十分关注。工商界提出,“我国工商学识尚在幼稚时代,欲谋工商业之发达,要熟悉各国工商情况,输入各国工商知识,则选派学生出洋实习之举,实为振兴工商业当今最要之图”[1],“学成归国,崇其学位,不入仕途”[2]。这些提议为改变晚清时期留日学生专业相对单一的局面做了准备。在此思想指导下,民国初年的留学生广泛学习实用专业,留日学生李裕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他回忆说:“大阪高工当时在日本是较有名的高等学府,主要课程有:采矿学、矿政法规、测量学、普通冶金学、电气冶金学、水银冶金学、金属冶金学、金属组织学、火药学、合金学等。”[3]这些都为中国早期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的实用人才。1914~1915年留日活动又迎来了新的高潮,学生此时的学习科目已经十分广泛(见表1),其中工科包含的专业非常的广泛。1923年奉天省制订的奖励自费留学生办法,其中专业也已经十分详尽,文科和实科都有,所分布的学校的层次也很分明。一般的学校、高等专科和大学分科很细,甚至有些专业如蚕丝、火药已近乎琐屑。 表1 1914~1915年留学日本官费生学习科目统计 学科 法政农工商医师范陆军海军文理 人数 110 61 29062 144137 22 1 9 17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4]) 经过民国初年的发展,留日学生学习科目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各专业或学科的人数分布极不均匀,虽然较晚清时期重文轻理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文科的比重仍然很大。为改变这一现象,发展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国民政府于1930年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改进全国教育方针》,颁布了相应的留学政策对公费生和自费生的学科选择进行了一定的干预,有意识地加大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比重,同时压缩文、哲、政治、艺术等科的学生规模。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留日学生科目文理科比例失调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改观。从1930~1936年留日学生学科分布中清楚地看出这一转变过程。这6年中理科留学生为6206人,而文科留学生为7758人,虽然理科人数仍然不及文科,但差距已明显缩小,留日学科结构日趋合理化。 二、民国留日学生学科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 1.留日学生学科变化的趋势是从注重文科到文科和实科并重 从清末到民初直至20世纪40年代,在留日学生广泛的学习科目中,文科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据清末出使日本大臣杨枢在奏陈兼管学务情形折所云[6]: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日学生已达1300余人,而学文科者1100余人。当时的文科即师范法政与普通科,并不是后来和现代大学分科之文科,但从本质上看还是属于大范围的文科。到1906年,湖北留日学生入高等以上学校者共有96人,其中学法政、高等师范、高等商业的共有89人,学习实业专科的只有7人。而据统计,1907年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35名中国留学生中,习法科者18名,习农科者10名,习文科者3名,习理科者2名,习工种与医科者各1名。总计习人文、社会科学者21名,占60%[7]。民国时期,文科学生在留学教育中的比重还是很大,据统计1929~1932年我国派赴各国留学生中文科类(包括文哲、法政、教育、商业等)学生占全部留学总人数的56.8%,而实科的比例只有37.2%[8]。就留日学生而言,1931~1936年,文科学生总数还是在实科学生之上。 民国初年政府开始重视实用学科的作用,据1916年留日学生监督的报告[9];公费生留学科分别为农科53人、工科392人、商科64人、医科179人、师范科109人、法政科180人,其他各科109人。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的留日运动中工科和医科已经成为公费学生的重要选择。清末法政、师范速成科畸形发展的局面已基本改变。随着民国政府发展实业,科技救国意识不断增强,对实科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30年代颁布的《改进全国教育方针》对留学教育做出相应的改革,涉及留学科系的政策规定:“以后选派国外留学生,应注重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以应用国内建设的需要,并储备专科学校及大学理工农医等学院的师资。公费留学生应视国家建设上的特殊需要,斟酌派遣,每次属于理工农医的,至少应占全额十分之七。自费留学生得依本人志愿,肄业任何学科,但学理工农医者,应尽量先叙补公费或津贴;学文哲政治艺术等科者,非至大学毕业入研究院时,不得受国家补助。”[10]这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实用学科的发展。到30年代末,文科和实科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完全改变了清末文科畸形发展的局面。 2.法政科在留日学生学习科目中占重要比重 法政科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留日教育中文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留日学科结构中注重文科实际上是法政科比重大的体现。清末文科的畸形发展就是法政和师范科的发展,尽管清廷学部曾于1906年通令各省一律停送法政、师范科学生,但这仅仅是限于公费生,自费生中选择读法政科的人数仍然很多,这也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同样还是在1916年留日学生监督的报告中,记载的与公费生相对的自费生的学科结构如下:农科30人、工科44人、商科43人、医科70人、师范科6人,法政科346人,其他各科701人[11]。法政科学生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各科。直到30年代末,法政科的比重之大还很明显。1931~1936年6年之内法政科的人数就占了这一期间留日总人数的将近三分之一。文科尤其是法政科在留日学科中比重如此之大是基于以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