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1;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5X(2003)03-0086-12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探讨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大学学习学”。这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关注宏观的体制改革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忽视微观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情况下,这一发展可谓“异军突起”,对深化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基于如下一些原因,有关大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更加突显了研究大学生学习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因准备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将会趋于增多。为保障并改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将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强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素质将变得更为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要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宽广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础,更强的创造性与责任感,更大的灵活性,并能在一生中持续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2]。知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的这种新要求,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然而,就我国大学学习学研究的现状而言,研究者们针对大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的却不多见。高等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自己还缺乏有效、可靠的工具来评估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关教育计划对学生学习风格与策略改进及学习素质提高的具体效果如何也缺乏实证的检验。这使得开发能够量化地鉴别大学生学习风格的工具成为高等学校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本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满足上述需要而进行的,其目的是开发一个可靠、规范的评价大学生学习风格的工具。 二、理论基础 学习风格虽然是研究学生学习问题的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人们对它并未取得一致的认识。Grigerenko和Steinberg认为,心理学中有关风格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以认知为中心的方法”,“以个性为中心的方法”和“以活动为中心的方法”[3]。以认知为中心的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是认知与感知功能。如Pask发现,个体在处理学习任务时会有二种倾向性,一是在学习复杂的事物时采用整体的策略,关心的是建立一种较概括化描述,或对有关论题及其关系进行概述;一种则采用逐步地处理任务的策略,在形成一个概念的整体图象之前,他们的关注面较窄,集中在细节和程序上。他称前一种学习风格为整体思维者,后一种则为系列思维者[4]。以个性为中心的研究者则从个性,而不是认知的角度讨论学习风格。如Gregorc根据人们在感知和时间组织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区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1)具体顺序的学习者(concrete sequential learners)偏好通过系列的经验抽取信息。他们是有次序的、逻辑的、系列性的学习者。(2)具体随机的学习者(concerte random learners)喜欢尝试错误式的、直觉的、独立的学习方式。(3)抽象顺序的学习者(abstract sequential learners)偏好采用具体的、理性的和系列化的方式表达。(4)抽象随机的学习者(abstract random learners)对人类行为有敏锐意识,有能力评价与解释气氛与情绪[5]。以活动为中心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学习风格是一种学习取向,因此强调学生对教学情景的感知、动机取向及加工方式的重要角色。这类学者通常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探索不同学习活动之间的组合情况,通过因素分析获得的学习活动的组合因素,常常被认为是反映了不同性质但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格。 我们在开发大学生学习风格量表时认为,学习风格不仅包括学生在许多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处理信息的较为一致的加工与管理策略,而且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取向,它们是学习观、学习取向、认知加工策略和管理策略四个部分所构成的,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一个复合体。 (一)学习观和学习取向 学习观是指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是学生解释学习目的、学习任务乃至教师考核要求的方式。20世纪70年代末,
通过访问瑞典不同类型高校中不同年龄的学生,发现学生的学习观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类别:(1)把学习视作为增加知识;(2)把学习视作为记忆;(3)把学习视作为获得能够保持或在实践中可以应用的事实、程序等;(4)把学习视作为获取意义;(5)把学习视作为一个旨在理解现实世界的解释过程。
指出,前二种学习观所代表的看待学习的认知取向是“再现的”,而后二种学习观所代表的认知取向则是“建构的”[6]。
的结果已经被许多在不同国家所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例如,van Rossum和Schenk在荷兰进行的研究,Martin和Ramsden在英国进行的研究)。 学习观之所以是学习风格的一个要素,是因为它与学生的认知加工水平存在着很强的联系。Matron等人发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认知加工水平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次: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7]。采用深层加工的学生通常是积极的,认为学习是发现某些事物的真正含义并掌握它们,或是人生哲学、世界观的建构;而采用表层加工的学生通常是被动的,多数认为学习只是用某种含糊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或是用心记忆而已[8]。 学习取向是指学生个人的目标、意图、动机、期望、态度及对学习价值的认识等方面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除受学习观的影响之外,学习动机或取向也是影响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方式。例如,Biggs发现,具有内在动机的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本身具有兴趣,他们常常采用深层策略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具有外在动机的学习者则把学习视作为达成其他目的,如获得毕业证书的一种手段,他们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常常采用表层策略;具有成就动机的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常常采用组织的策略[9]。Taylor曾对学生的学习取向进行过详细研究,并发现可以把它分为职业的、学术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四种类型:[10]。Taylor认为,学生的学习取向决定了他们进行学习的个性化情景,而这种个性化情景则是决定他们随后如何进行学习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