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1975)根据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构建了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框架,并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精英(Elite)高等教育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 (2)大众化(Mass)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15%~50%; (3)普及化(Universal)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50%以上。 另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进行统计发现,人均GNP从200~3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以上时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6%上升到24.9%。我国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当人均GN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一般处于精英阶段;当人均GN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转变,这一时期既是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速时期,也是国际公认的该国家或地区经济调整发展时期;当人均GNP在12000美元以上时所有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30%(沙红,200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如形式多样化、招生与管理、课程组织等)都已经体现出了大众化特征。根据统计资料,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11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比上一年扩招47%,当年招生167.8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0.5%;2000年,我国高等学校扩招25%,当年招生220.6万人,毛入学率为12.5%。2001年我国高校扩招17%,当年招生268.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3.3%(数据来源:摘编自《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0》,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但不难发现,我国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进程主要是“突进式”启动的,缺乏充分的资源准备,而且从办学软硬件设施及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来看也离大众化高等教育相距甚远。我国在大众化进程中,过于强调指标、数量的意义,似乎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达到15%就实现大众化了,忽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丰富内涵。这样,为了实现这一指标,就不免显得有点勉为其难、急功近利。由此,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15%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否就意味着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是否要等到实现15%入学目标后再来巩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马丁·特罗对此作了回答:他认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不只是获得了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高等教育观念、功能作用、课程教学、学术标准、招生选拔、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 因此,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合理确定必须立足于现实,必须切实考虑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具体包括国家、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教学设备和条件、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可能等等。以下就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1.教育结构体系缺乏面向社会的自动调节机制,部分类型学校功能定位不清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之中,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没有最终完成;由于政府还难以对教育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各级各类学校也难以自主地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对培养目标、规模和发展速度等进行合理的调整,我国教育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自动调节机制还没有形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毕业生供求结构性失衡现象还十分严重,与此不无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通过相关的文件、决议和规定,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的去向都是比较清楚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毕业生按指令性计划就业的政策被逐步取消,教育机构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新的办学形式、办学机构也大量出现,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情况下,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定,我国许多类型学校功能定位都不甚清晰,例如,从初中招生的四年制中专、五年制专科和从高中招生的两年制中专、技校和三年制专科之间的关系;均为招收大学毕业生、学制二年的“双学位”和研究生班的层次定位;“成人教育”的覆盖范围和培养对象;高等职业教育与专科、大学教育的关系;本科阶段的教育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的关系等等。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教育行政部门的统计、管理及与国际教育的交流和比较,也影响学生对相关学校的选择和用人部门对毕业生待遇的规定。由于功能定位不清楚,也导致了部分学校盲目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范围,出现了许多中专学校办专科、专科学校办本科、本科学校办专科以及专业一统的状况,从而使得各高校毫无特色,影响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此外,由于受现行劳动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也存在各种非正规教育普遍追求学历教育的倾向,这不仅影响了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发展,也导致社会上各种学历文凭鱼目混珠,甚至影响人们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积极性。 2.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较低 从国际上来讲,反映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投入在GNP以及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这是用来衡量一国教育投资水平和政府为发展教育所付出努力程度的一个指标,也是许多国家确定自己教育投资总量的一个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