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3)01-0130-03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抓人才资源的培养,抓住了人才资源就抓住了竞争的关键,而人才要素中知识结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都与个人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健康水平的落后,将导致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战略的失败。近年来,高校体育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改革与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对高校体育价值的定位不够,致使高校体育效果仍不理想。体育教学未能彻底摆脱传统习惯的束缚,盲目追求近期效益,忽视体育人文与体育和健康理论、方法、知识的传授,缺乏实效性、针对性、时代性和长远性,与社会化、生活化接轨不够,终身受益的目标大打折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发,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指导思想的重新确立,必将引出学校教育又一次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必将促进学校体育经历一次全方位改革。这是对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贯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理念的需要。 (一)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完成学业任务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具体体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光明日报》报道,河北省学生健康调研组公布了1995年河北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基本情况,调查表明,1995年与1991年相比较,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明显提高,但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力量)均有所下降。1996年,有关部门对全国三十多所国内一流大学的七万多名新生进行体质测试,结果有50%的人身体素质偏低。1995年清华大学对考入该校的全国各省市高考前十名的117名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有63%的学生不及格,与他们其它学科成绩极不相称。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大学生则达到77%,每年高考体检身体合格的只有15%。总体上,中国青少年身高低于日本,身体机能和素质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甚至有的指标如肺活量、耐力、灵敏、柔韧性呈下降趋势,与身体这个“硬件”变化相伴随而来的是道德、情操等“软件”的退化。人们普遍认为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毅力、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心理问题反映突出。调查显示,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也不低,并随年龄有增加的趋势。1995年北京某大学对入学新生的心理测试发现,34.4%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10.8%发展成精神障碍。上述问题令人触目惊心,这种“硬件”下滑、“软件”退化的现状让人忧虑,若不加以有效遏制,势必影响到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因而,坚持与时俱进,尽快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和指导思想,彻底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 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面。近期内,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启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取而代之已势在必行。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毋庸置疑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健康视为体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将传统的健康观、体质观向健康教育观方向积极转换,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 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空间,包括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及生活行为。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与医疗相比,体育具有自然化特点和方式,因此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从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及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两大部分,两者紧密结合,保健、养护和锻炼并重。因此,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终身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为目标,从而达到以健康的高度导向体育,用体育的手段捍卫健康。 (三)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 21世纪教育的特点是重视终身教育,注重个性培养与发展,注重对社会和环境变化及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结合、融汇已成为体育教学的必然选择,《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必将使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开拓新的局面。因此,高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和选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必须面向新世纪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目标进行改革。 1.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人们把体育健身看成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和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与健康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这种因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需求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2)“终身体育”的宏观目标。教育是指向未来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如此。就健康而言,对作为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在内的健全状态的追求应该理解为是贯穿生命全过程,是与生命存在同步的过程。既然教育是指向未来,那么我们不仅要着眼于体育教育与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健康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高校阶段所实施的体育教育对学生未来生活的长远影响。(3)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才有竞争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发展不同学生个人的爱好、兴趣,培养他(她)们在体育健身方面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竞争能力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4)体育教育的客观规律。体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自身的锻炼,承受适量的合理的运动负荷,促进机能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而身体锻炼必须与科学的健身理论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锻炼实践,培养对健身的兴趣,养成自觉健身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