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3)05-0070-03 一、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的重大意义 高等学校兼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三重功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和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如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的“四重四轻”的弊端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些都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约束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高等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高校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课题,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猜想、论证、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结论的得出与论证,整个知识的发生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完成。整个过程是一个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过程,具有主体性、合作性、研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高校研究型教学强调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教学相长。教师相当于航标,学生相当于舵手,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发现新的领域。 强调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其结果有知识的再现,有新知识的产生,其实质为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科学研究的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其一,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法规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有科研方面的要求,其中“学士学位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光靠毕业前夕的论文或设计的指导是不够的,应该立足于平常的教学及其与之相关的活动,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其二,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要求。高等教育在让学生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和创新。 其三,研究型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高校学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等。而研究型教学就能满足大学生的上述学习的需要。 其四,研究型教学符合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机能趋向成熟、心理智能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心理品质已全面而完整地发展起来,个性逐渐形成和定型化。这些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事物,并通过观察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进而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其五,研究型教学符合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认为,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这种自发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去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最终解决问题。 四、研究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研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在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得到新知的过程中,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过程性原则: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的发生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科学研究的素质,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研究性原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去科学研究,发现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过程。 开放性原则: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得到的结论以及时间和空间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足以发展学生的个性,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提出新的概念,做出新的判断和推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而研究型教学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