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32(2003)02-0036-04 教育模式即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指学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人才规格和质量的标准形式,是可以使人们参照去做的标准样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知识发展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它是高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带有方向性的管理内容,这些内容受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呈现的多元化趋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向着多元化(多种模式并存)方向发展。 一、教育模式的历史演进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社会经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因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各个时代人才培养的具体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都有具体性、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农业和工业两个经济时代,现在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联系,教育发展史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各个经济时代相一致,大致经过了“通才模式”和“专才模式”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将进入“复合型模式”和模式多元化阶段。 农业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才模式”。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系统的科学,技术则主要是简单的手工技艺。反映在教育上,没有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可以传授,而技术的传授只能通过师傅手把手的示范和在实践中操练。社会没有成批培养标准化人才从事标准化工作的需求,所以专门人才的教育没有形成规模。当时学校教育对象是极少数统治阶级子弟,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让他们通今博古,掌握治国治人本领。课程内容有哲学、宗教和少量自然科学。通才教育体现了全面教育的特点,把全部知识视为学习和研究的领域,这在西方和中国大致都是如此。在西方,古希腊教育的对象是“自由人”,中世纪培养的是教士、贵族,文艺复兴时期培养的是绅士。教育内容为“七艺”,尤重文法、逻辑、修辞三艺,认为文法教人精确地说写,逻辑使人合理地思考,修辞令人信服地表达思想。在我国,儒家教育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儒家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教育、人才成长和统治国家直接联系起来,教育以维护统治为宗旨,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目的是培养士大夫。 工业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才模式”。社会发展由农业经济时代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是历史的必然。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产业革命使得社会化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知识技能标准化的劳动者,使得从业人员中科技人才、管理人员、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的比例不断上升。显然原有的“通才”教育已不能满足日益需要的科技、管理、生产等专门人才的需要。实践推动高等教育形成了“专业分科、集体成批培养、统一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专才模式”。这种模式在推动工业革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西方,17、18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业革命序幕徐徐拉开。培根适应经济时代的潮流,喊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大学的教学内容从此转而重视自然科学、经济、商业、手工业乃至各种职业的专科教育,“通才模式”向“专才模式”转变。在中国,清末产生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95年在天津设立的中西学堂(即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实行教育改革,提倡个性发展,也在向“专才模式”转变。专才教育的大部分对象是平民、工匠,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学一技之长,教育是为了就业。这在今天许多大学也还是如此,很多学生从事某一个会导致取得一项满意职业的专门领域的学习,是他们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模式”和模式多元化。今天,人类社会的经济时代又在发生质的飞跃,随着“知识爆炸”、“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闪亮登场,高科技被广泛应用,知识经济时代初露端倪。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产业结构中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科技、管理和生产等过程日益科技化、智能化、综合化,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而改变了产业部门的职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也将适应时代发展,进入模式多元化阶段。高校要适应时代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应扬弃“通才模式”和“专才模式”,发展为“复合型人才模式”,甚至是多种模式并存。我们称之为以“复合型人才模式”为主流的教育模式多元化。 二、高校教育模式随经济时代而发展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各种教育模式都有合理性,都是经济时代的产物,受服务社会和随着社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内在矛盾所决定,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被扬弃或代替。 通才教育奉行的是“英才教育”,注重知识的广泛性、基础性。教育重在培养抽象和概括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等智力素质。培养对象是少数“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由于受教育者是所谓“劳心者”,学习的目的是“治人”,无需掌握具体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通才教育,蔑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实际应用,视后者为下贱的“劳力者”所为。当时科技不发达,知识总量有限,具备培养百科全书式通才的条件,但是,由于所学广博,难以精深,不能满足工业经济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必然向专才教育模式转化。如果说在知识总量少,知识更新慢,大部分人是文盲的情况下,广博但却浮浅的通才教育还能维护统治,不影响农业经济社会缓慢发展的话,那么,随着科技进步,知识剧增,知识普及,通才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教育内容须随着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劳力者”也须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接受专业教育,否则没有就业资格和机会。即使统治工作也有分工,处理公共事务、经贸事务、国际关系等均需专门人才,也须学习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国际关系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社会发展需要专门人才,专才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专才教育面向广大劳动者,偏重功利性和应用性学科,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及时性十分突出。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实际工作技能,学以致用,因而能较快地适应工业经济时代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其不足是教育给予学生的多是机械的、特殊的知识,专业越分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甚至专业知识演变成单纯的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和应变能力有很大局限性。如果说通才教育培养的人才博而不渊,缺乏专长,人才素质缺乏深度和力度的话,那么,专才教育则太专不博,知识技能过于单一,人才畸型发展,学生就业必须专业对口,离开专业无用武之地,影响到人们才能的充分发挥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新知识,新技能,新需求层出不穷,职业转换、技能转换、岗位转换成为经常。再加上人们的自我全面发展要求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专才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甚至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必然被复合型人才模式或多元模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