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5-0057-06 高等教育的经营范式主要指高等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质量标准、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定位。经营范式明确、恰当,高等教育发展才会拥有一个清晰、合适的思路,才会卓有成效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及自身的发展。然而,高等教育的经营范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高等教育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经营范式只有在特定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框架内才能获得解释与支持。因而,探讨高等教育的经营范式,必须明确它的时代性或发展性品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重塑经营范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摆脱困境、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一、“过度化”的警示与高等教育社会期待的位移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大众化”无疑是一个崭新的术语与现象。正是这一新鲜事物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动力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扩大了一倍,井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而且,它还打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旧格局、旧体制、旧面貌以及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催生出种种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使今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然而,如同其他许多社会现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某些棘手的问题一样,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了今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十分尖锐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而且这两大难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与担忧的焦点问题。面对扩招后的质量滑坡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高校扩招这条路是否走错了,并对高校扩招发出了“过度化”的警告。是否持续扩招已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过度化”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过热、过快,其主要内涵是指过多的人接受了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容纳能力以及高等学校的承受能力。“过度化”最明显的负面影响及后果是:(1)高等教育的泡沫化倾向,即高等教育招生数量迅速扩张和大学规模急剧膨胀所造成的文凭贬值现象、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现象。(2)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学非所用,从而导致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满、怀疑与否定,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过度化”的倾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而文凭贬值、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大批毕业生不能就业,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是危险的。它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任与信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陷入困境,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甚至引发骚乱。 显然,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度化”警示决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杞人忧天。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尖锐化与矛盾激化的结果。自1999年扩招政策出台开始,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拉开了序幕。经过三年大规模的扩招,到2001年度,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已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121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3.2%。2002年是扩招的第四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为320万。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串达到15%。届时,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此后,我国政府在制定“十五”规划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被提前了5年,即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就要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目标事实上又提前3年完成了。到2002年,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普通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如此空前规模的扩招,使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与承受能力、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质量、生源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等问题和矛盾普遍地暴露出来。于是,才有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关于教育质量滑坡的担忧,并发出“过度化”的警告。 而许多高校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对扩招越来越谨慎。事实上,在几年的高校扩招中,重点大学的扩招数量很有限,招生数量成倍增长的大都是地方性、实力一般的院校。许多重点大学纷纷表示不再扩招。共同的理由是保证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对扩招后教育质量的担忧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教育能力与条件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例过大;教学条件不足,校舍、图书、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短缺等。而制约高校扩招最为严峻的问题则是学生的就业。这也是“过度化”担忧或警告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不仅十分普遍,而且会越来越突出。据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50万。据专家统计与预测,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2002年约有44万大学毕业生离校时没能落实工作岗位,2003年将上升到64万,2004年则上升到75万。无疑,教育质量与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过度化”的警示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社会期待的转变。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其重要的途径之一是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改革与调整,诸如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扩大、“门槛”降低、数量增多、类型及形式多样化与多元化等。无疑,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使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变得更容易,使高等教育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考大学”已不再是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的校门,圆了大学梦。如今,学生及其家长所担心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能否考上大学,而是大学毕业后的出路,即能否就业,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能否被社会认同与接受;而面对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全方位走向就业市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也不再是高深学问,而是毕业生是否具备可雇佣的素质与能力。也就是说,在大众化时代,关于高等教育的社会期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是学生及其家长从对“进得来”的期待转变为对“去哪里”的期待,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期待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社会期待的转变导致了雇主对毕业生提问方式与内容的变化,即从对“是学什么的”转到“能做什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