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4-0068-07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阶段及其对民办高校发展方式的影响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进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80年代初到1992年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些民办院校利用市场机制求得发展,如租赁校舍,聘任兼职教师,面向全国各地招生等。这个阶段的办学者大多是一些退休的老教授,办的是一些自学考试班或者是培训班,规模较小,没有自有校园,多依赖租赁校舍,满足于企事业单位职称评定及社会上对自考辅导的需要。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到1998年是第二阶段。在“南巡讲话”的推动下,中国的市场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普通民办高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办学主体开始多元化,更多资金和人才涌入了民办高等教育领域。1990年代中期前后开始出现了拥有自有校园和图书馆的民办院校,办学者开始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学校的发展,办学行为逐步规范。第三阶段开始于1998年,特别是1999年政府明确了公办院校扩招政策,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大刺激了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远远超过了由政府财力支持的公办院校对教育机会的供给,为市场渠道解决需求问题,为民办院校通过资本市场求得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作为全国民办高教界领头羊的陕西民办高校正是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极大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体现为民办高校必须从市场而不是从政府那里获得发展的资源,如办学初始资金、办学经费、场地、生源和师资等。在市场化的不同阶段,民办高校在吸纳市场资源求得发展的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小规模办学,重视教学质量,试图利用办学节余逐步改善办学条件,走滚动式发展的道路;另一种方式则倾向于资本运作,从银行或企业获得大量贷款或闲置资产,重视校园及硬件设施建设,走硬件先行、规模扩张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从陕西的情况来看,在市场化第一阶段创办的民办高校普遍采取了第一种发展方式,而在第二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创办和发展起来的学校,如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基本上采取了后一种方式。在竞争压力下,这种方式普遍为陕西高教界所接受,第一阶段兴办的民办高校最终也走上了后一种发展道路。[1] 后一发展方式的采用使民办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公办院校在发展方式上对民办院校的影响,这种主导发展方式的出现也标志着民办普通高校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因为这种发展方式对学校的创办人来讲,其风险远远大于前者,对创办者素质的要求更高,同时,这种方式也对民办高校的组织结构、民办高校的管理和运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对民办高校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及管理的影响 1.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对民办高校核心领导人素质的要求及对民办高校领导体制的影响 (1)民办高校的发展途径与创办者的素质。普通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并不是没有争论,但从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来看,大多数最终还是采取了规模扩张和资本运作的方式。滚动式和跨越式这两种发展方式反映了民办高校发展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也反映了不同阶段对创办人和领导人素质的不同要求。持质量先行观点的实践者多是早期办学者,他们主要是一些退休的老教授,没有资本运作的能力,也害怕承担资本运作的风险。因此,他们期望通过办学节余逐步实现资本积累,不断地滚动发展,以不欠内债,也不欠外债,特别是不欠银行的债款为荣。这些学校的校舍多是租赁的,比起后起的学校来说,校园环境远不如后者,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导致生源流失,招生困难,在发展中落伍,逐渐被淘汰。陕西的秦英自修大学、乡镇企业大学在1990年代以前是与西安翻译学院齐名的,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也一直保持着相当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这些学校的领导班子严重老化,学校领导不敢承担大规模贷款的风险以扩大校园面积和招生规模,结果坐失良机。在1990年代后期,这两所学校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被迫走上规模发展的道路,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又因为办学者没有融资的经验和能力,不能正确地选择合作方,或被欺骗,或被拖垮,学校只好停办或处于暂时维持状态,教训相当深刻。[2]陕西后起的走硬件先行、规模先行道路的民办高校,如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大学、思源学院、西安高新科技学院等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创办者都有办企业的经历,或者办学前曾经经营过企业,或者在办学的同时还经营着企业,这些创办者对市场的运作、资本的运作比较熟悉。 从民办高校在新的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中可以看到,民办高校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其创办者要具备两种基本素质,即既要懂得教育,能够进行教育管理,又要懂得市场,懂得资本运作,没有这两种素质,学校就很难发展起来。即便是认识到先硬件、先规模发展的势在必行,或者是有条件这样做的学校,如果创办者没有市场运作能力,学校也很难生存下去。西安东方亚太学院是从1999年起步的,也认识到先上硬件、扩大招生规模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创办者是学者出身,驾驭市场的能力不足,结果导致招生失败,最后只好与公办院校合作,成为公办学院的二级学院才绝处逢生。在西京大学发展史上,也是因为老一代创办人员谁也不愿意担当学校法人代表,承担大规模贷款的风险,而发生控制权争夺事件,最终使民营企业家出身的现任校长掌握了大权,学校才获得了大发展。[3]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初期,懂市场、懂经营甚至要比懂教育更重要。有的学校无法做到举办人与管理人合一,就聘请教育家办学,如湖南涉外经济职业学院聘请湖南师范大学的老校长张楚廷教授出任校长,由企业家(董事长)和教育家(校长)组成学校的领导团队。因此,民办高校创办者的素质要求与公办院校的不同,是由民办高校面对的环境,特别是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资源的主要来源渠道不同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