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03)03-0048-04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将于2003年9月1日起施施 这是中国教育界包括高等教育界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民办(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表明,广大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多年努力和奋斗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它体现出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同时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战略的走向。 一、从“拾遗补缺”到“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办高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20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发展道路,从“拾遗补缺”阶段逐渐过渡到了“组成部分”阶段。所谓“拾遗补缺”阶段,是指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不被承认,民办高等学校“默默”地做着为正规高等教育体系弥补缺漏的工作。它们面向广大社会青年,承担自考助学的任务。所谓“组成部分”阶段,是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民办高等教育也慢慢地为社会所接受,它们此时不仅助学,而且开始办学,但还是以非学历教育为主。1993年颁布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第一次提到“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在认识上大大跨进了一步;但作为“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被看作是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等思路,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随后进行的宪法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个体经济、私有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从法律上为民办高教的发展扫清了制度上的根本障碍,使得民办高等教育有可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当时许多高教理论界的人士由此预见到,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定位的合理性,将通过其自身功能的发挥不断得以证明。 六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上述预见,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明显提高。首先,有利于促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Matin Trow)早就指出,大众化不仅仅是指适龄青年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的数量指标,而且量的增进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因此,只有发展民办(私立)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展开合作与竞争,坚持质量标准多样化,培养多种类型、规格的人才,才能在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避免或减少各种负面影响。其次,确立民办高等教育的应有地位,能够促进公办高校深化改革。民办教育的崛起,促进了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既有助于解决教育投入问题,也打破了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新高职投入模式改革和民办二级学院甚至大学城兴办热潮的形成。 可见,发展大众高等教育的需要和可能,事实上确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但尚缺法理上的确认,亟待补足。《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行,满足了客观要求。《促进法》总则第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现出民办高教新的定位。 二、从“支持发展”到“促进发展”:中国民办高教发展战略的未来走向 建国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即“有限发展战略”阶段(1949~1991)、“稳步发展战略”阶段(1992~1998)和“积极发展战略”阶段(1999~2005)。 其中,第一个阶段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于强调高等教育发展的计划性,但这一阶段后期(1985~1991),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下,出现了所谓“新大学运动”(中心城市办大学),还促成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1991年民办高校已发展到400多所。此时,民办高等教育尚处于自发性的摸索和艰难创业时期,几乎没有纳入政府的“视野”,因此谈不上有什么民办高教发展战略。 第二个阶段,中国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教的发展互动,客观上进一步拓宽了民办高教的发展空间,政府开始关注民办高等教育,并且试图将之纳入“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路中,以结构优化论为前提,“有条件地支持”民办高教发展,限定其主要举办非学历教育,对其办学条件提出一定要求。显然,这种“支持发展”同时包含着一定的“限制性”。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入大众化的时期。政府倾向于借助计划管理手段,按照预先的高教结构设想,引导民办高教以发展高职教育为主,协助公立高教系统实现大众化发展目标。相比过去,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民办高教的扶持力度。但是,阻碍民办高教发展的因素依旧存在:一个是发展资源问题。民办高教持续发展,需要有效扩大经费来源,充分吸纳社会资金,然而欲使民间资金投向教育,须解决一个投资回报问题。另一个是发展空间问题。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没有颁发学历文凭的权力,办学层次类型也受到计划管理的制约。后一个问题也受到前一个问题的影响,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实力急待加强。因此,转变发展战略,依靠市场机制和产业理论加速民办高教发展,是大势所趋。这种“出政策,促发展”的理念在高教理论界早已达成共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行,使之成为现实。 《促进法》第七章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促进法》第七章第四十四条还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这些法律规定,确立了“积极主动,加快速度;创造条件,促进发展”的民办高教发展战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