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走向市场的大趋势相反,教育主管部门反而加强了“主管”和“统管”高校的力度,不仅搞“跨世纪人才工程”、“211工程”,甚至以建造“世界第一流大学”或者“航空母舰”的名义去合并大学。高等教育面临“浮夸风”的严重威胁。 合并大学有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航空母舰”? 合并大学造不出“航空母舰”,否则美国的哈佛和耶鲁,英国的剑桥与牛津早就合并了。一所大学里学生多、教授多、专业多,只有统计报表的意义。“世界第一大”与“世界一流”是不同的概念,顶尖的大学并不必然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的一流大学也不是靠合并其他大学产生的。将一千条鱼雷快艇捆在一起,得到的肯定不是航空母舰,怕的倒是快艇会成为“慢艇”,甚至一大堆废铁。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水平不高、发展缓慢,原因在于高校被“主管”和“统管”。改革20年了,高等教育依然未脱“计划指令”的框框。我国高教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于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与学校的大小毫无干系。 懂教育规律的人都知道,“世界第一流大学”不是由一道行政命令就能建造出来的。哈佛和耶鲁,牛津和剑桥,均是强盛文明发展的缩影,积数百年之功方有今日,绝非“主管”和“统管”的结果,更非合并大学的结果。倘若把在北京的所有大学合而为一,或能摘取“世界第一大”的桂冠,但绝不会是“世界第一流”。仅举一个小例子:美国的二流大学就能做到图书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借还书,且借书数量基本上没有限制;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借还书时间就要短得多,每人都限制一定的数量,如果要写论文的话,甚至还要动用他人的借书证。而图书馆还是师生公认的服务态度最好的部门之一。 合并大学可以“集中高等教育的资源”? 由政府来“集中教育资源”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路。国家的教育经费有限是事实,但主管官员想的不是我国两千多年社会办教育的深厚传统——人民宁可倾家荡产也要让子女接受最高程度的教育;想的不是两条腿走路——通过众多高校间的激烈竞争来开拓潜在的教育资源;想的反而是走“一大二公”的老路。 当年的计划经济的确造就了不少如今已经过时的专业学院,但把它们合并到较成功的综合大学里,并不能减轻国家的任何负担,反而会因为“位子”问题和“资源公平分配”问题,把比较成功的综合大学也拖垮。这些年来,过时的专业学院纠纷自强,走向综合大学之路。它们“计划外”招生,向社会索取高等教育的资源,大大增加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尽管这些大学的“综合性”仍嫌不足,但它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有哪个大学在一开始就像今日北大、清华那样“综合”?哈佛大学起初仅靠几间简易房起家,讲授的也仅仅是神学。百年前的北大、清华难题就正规?焉知今日“非正规军”,明日就不能超过北大、清华? 又有人指责说,中国的大学因为众多的学院改制、改名,因此“太多了”,需要资源集中。事实上,用行政而非经济手段任意“集中大学”的代价,肯定要比“大学太多”的代价高得多。不仅如此,中国的大学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若只有政府和国有企业才需要大学毕业生,我们当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若我们的售货员、运动员、工人、农民和士兵都像在发达国家那样接受两年、三年或四年的高等教育,我们的大学无疑是太少了。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远远低于亚州比我们更贫穷、人口密度更大的国家;而且我国今日的名牌大学依然仅是50年前就有的那几所名校。在有深厚教育传统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50年来高教发展的此种结果难道不是失误?北大、清华的兴盛并不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北大、清华的宿舍和教室容不下多少大学适龄青年。在13亿人口的国家里出现几十个、几百个如北大、清华那样的大学,才是真正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就。 如同我国的经济改革,放权是兴大学之路,集权意味着高教停滞不前。教育的资源不是靠“集中”来开拓的,教育的资源原本就来自社会。不断扩大的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之不竭的资源。最好的大学产生于成千上万所大学不拘一格的激烈竞争,产生于高等教育的繁荣昌盛。更重要的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要繁荣昌盛的成千上万所大学来满足社会需求。其实,我国大学的繁荣并不需要国家出多少钱,只需要给政策,发番号,“松绑”。高教界非正规军的发展“好得很”,它们是我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是科教兴国的希望。 合并大学能减少冗员、削减机构? 与政府机构不同,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绝非“冗员”充斥。今日的大学教师,地位不如衙门的官员,收入不如街头的小贩,人数远少于大学里行政、后勤人数,何来“冗员”?北京大学固定人数近万名——还不算无数的临时工,但教员只有两千三百人。事实上,倒是合并大学将大量制造出教师“冗员”。笔者冒昧指出:合并大学将制造“教师过剩”这件事是对我国高校教师的蔑视和侮辱,与其说是“兴大学”之道,不如说是“灭大学”之方。大学衰,科教衰;科教衰,国家衰。然而,一旦实行放权改革,高校教师之抢手或可与足球界之甲A球员比美。 大学之内非教学机构的确冗员充斥,机构众多。但是,北京大学教务处难道真的能为相距甚远的农大、医科大、北航等大学排课表,管学生?学生真能每天奔波于若干校区之间上课?若合并后的各方仍然自有一套教务、后勤、学工、注册、档案、教室、人事等等机构,何苦还要合并?若并不真的合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甚至不惜采用高压手段来取消好几个大学的番号,断了人家通过竞争社会资源自行发展壮大的门路,除“浮夸风”又能作何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