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一次大跨越,清华和北大是这次跨越中领军的学校,因此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前来参加会议,听听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并与兄弟院校交流。下面我对当前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谈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一流大学需要一套好的机制和校风 我本人曾在一些国外大学学习工作过,如MIT、哈佛、英国剑桥、牛津和法国巴黎大学等。1998年我当校长以后,回访了这些学校,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它的校长巴尔的摩,是38岁时获得诺贝尔生物奖的著名科学家。他只给我们一个小时的会见时间。我们问他加州理工学院是如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他说很简单,只有两句话:一是把世界最一流的人请来;二是给他们充分的支持和条件。然后自然而然,这个学校就成为一流了。他觉得这个问题不复杂,用不着成套的理论。但是我在考察中发现,加州理工有一个东西他可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他们大学的运转已经制度化了,有一个好的校风、传统和共同的理念,谁当校长都关系不大。就像美国现在小布什当总统,虽然他在学校成绩较差,但美国经济照样发展,这是因为美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制度化了,领导人的更替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事实上,巴尔的摩是个一流的科学家,他做校务工作的时间很少,一个礼拜只去校长办公室几次。因此建设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是学校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好了,无论校长是谁,学校都会正常运转。当然校长不要干蠢事,但校长干蠢事也有人制约他,这就是机制。校长的权力也很有限,每个教授都知道学校是教授治校,每个教授到加州理工学院来,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前景是什么。 我国的大学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甚至相反。我们科大目前正在换届,几乎所有领导都强调,选好领导班子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中的关键。这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是对的,但恰好跟加州理工学院等美国的一流大学不一样。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大学文化还是“官本位”的,领导班子一换,过去的很多做法就会变。教授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支持,因此,教授到这个学校来就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东西。他知道现在的领导班子很爱才、很支持他,但不知道下届会怎样,一旦下届领导不支持了,他的事业就要受到挫折。这是我这几年当校长想吸引好的人才时发现他们最担心的。真正好的人才并不只重视待遇。当然待遇要好,但超过一个阈值后待遇就不重要了,他们更重视的是他们的学术生涯有没有制度保证,保证他只要干得好就能够得到支持,不管谁当校长都一样。我觉得这一点是一个学校要建设一流学校,吸引人才回来的一个关键因素。要让人才意识到这个学校有好的传统、文化、机制,无论领导人如何更迭,学校都会正常运转,干得好的人才都会有前途。 正因为有一个好的运转机制,美国的大学校长不大管具体事务,主要做两件大事,一个是拉赞助筹经费,另一个就是说服各种人才来学校工作。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告诉我,学者当校长不要清高,要多结交企业界朋友,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给钱、帮助学校发展。比如他想挖日本一个搞发光二极管的专家——世界上真正一流的人到学校来,那个专家要几百万美元起步,学校没有这个预算,政府拨款也不可能,后来还是几个企业界朋友帮了他。这个科学家到他们学校后,报纸上就说,“世界上发光二极管的中心转到圣巴巴拉去了”。在美国每个学校的校长都要集中精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尽量筹钱。他们不能陷进日常事务中。 我们国内要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要重视从运转机制和学校文化开始,这个文化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把整个风气改变过来,改成以教授为本,以人才为本,而不是领导说了算。要有一套制度约束各级领导,使得不管谁当领导,学校都能按照同一个方向运转。这样可以避免选错领导带来的风险。历史已经证明,要看清楚一个人很不容易,要选对一个领导更不容易。我国有首古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讲的就是看清一个人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建设好一个学校的机制和文化,比选好领导、实行“人治”更好。清华、北大有一百多年历史,有校风,有沉淀,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中科大的历史不长,只有45年,但是也有一个好的校风和传统,我希望有机会和能力在科大把运行机制建设好,使之制度化。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体干部接受这种理念,他们要把自己的地位摆正,不要认为是自己说了算,而要真正觉得我们都是为第一线服务的。要改变学校文化和建立新的运转机制不是很容易,但是要这样做,才有可能变成一流大学。 二、质量和内涵的发展是关键 我国过去五年在教育上实现了一次大跨越,这个跨越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见的。但这个跨越还没有完成,只是把左脚迈出去了,右脚要跟上才能站稳。右脚就是质量和内涵。前半步的跨越是比较容易做的,主要是规模、资金,包括学校的名称、学科种类等等。这个跨越是必要的,是“三个代表”的需要,代表人民的需要,代表国家的需要。但是这种跨越需要质量和内涵紧跟上去,否则一二十年之后回头来看,可能就象58年那次大跃进,主观愿望很好,但质量没有跟上。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大学教学,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呢?我觉得要赶快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把专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关系理顺。我国的专业科研机构,包括中科院、国防科工委、工业部门等,有几十万人的队伍。这些队伍目前都希望自成体系,自己招研究生,自己授学位。但是国际上成功的做法是,专业科研机构不能招研究生,不给他们这个权利,否则他们就没有内在动力跟大学合作了,要逼着他们到大学去招研究生,这样他们的设施就能够充分使用,可以把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上去。另一方面,大学的多元文化也可以把研究机构招的研究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上去。现在我国的状况是,研究机构自己招研究生,专业面很单一,也没有校园气氛和多元文化的环境,研究生全面成长很困难。此外,专业研究人员比较适合讲专业课而不一定适合讲基础课,因为他们的兴趣高度集中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