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03)02-0011-07 公平与效率一直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随之也变成人们讨论的热点。其中,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就是一个具体的方面。笔者拟以每十万人中大专和大专以上人口数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以人均GDP(经济收入水平)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经济结构水平)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我国除四川、重庆(鉴于四川与重庆的数据受到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影响,故在文中暂不考虑两个省市的数据)以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0年和2000年两个年度的数据,对其进行聚类、相关等统计分析,揭示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特征及其量化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相应地就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这里需要稍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人均GDP”是为了说明国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是能够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是经济结构水平的反映,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需求状况的反映,也是高等教育向更高程度上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一 1990年、2000年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 (一)1990年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见表1) 表1 1990年全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注:1.数据来源:“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人均GDP为199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99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4)。 2.由于四川省后来划分为四川和重庆两个省市,使得数据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为了便于计算,特将其舍弃,只保留其余的29个省市。 以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三个指标对29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经过三次聚类,其结果分为五类:第一类→{北京,上海},第二类→{天津},第三类→{黑龙江,新疆,吉林,江苏,浙江,广东,辽宁},第四类→{河北,山东,海南,福建,陕西,宁夏,青海,湖北,内蒙古,山西},第五类→{西藏,湖南,甘肃,江西,贵州,广西,安徽,云南,河南}。然后求第一类(即最高水平)的两个省份和第五类(即最低水平)的九个省份的平均值,其中,第一类和第五类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第一类和第五类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平均值
注:数据来源:本文计算 (二)2000年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 表3 2000年全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注:1.数据来源:“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 2.为了与1990年相一致,特将四川、重庆两省市的数据舍弃。 按照上述方法,以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三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经过两次聚类,其结果分为四类:第一类→{北京,上海,天津},第二类→{福建,江苏,浙江,广东,辽宁},第三类→{河北,山东,海南,黑龙江,吉林,新疆,湖北},第四类→{西藏,湖南,甘肃,江西,贵州,广西,安徽,云南,河南,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山西}。然后求第一类(即最高水平)的三个省份和第四类(即最低水平)的十四个省份的平均值,其中,第一类和第四类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第一类和第四类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平均值
注:数据来源:本文计算 (三)对1990年和2000年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横向比较。将1990年最高水平类数据(即第一类平均值)分别除以最低水平类数据(即第五类平均值),其结果为8.94,5.40,1.47;将2000年最高水平类数据(即第一类平均值)分别除以最低水平类数据(即第四类平均值),其结果为4.40,5.28,1.38。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两个年度的最高水平类与最低水平类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相对差距(即比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5.40与5.28,1.47与1.38),其每十万人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的比值却发生相当大的变化(8.94与4.40)。 也就是说,2000年和1990年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相对差距没有大的变化,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却变化很大,即不同省(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在2000年的数值远远低于1990年的数值,这就充分说明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即区域高等教育公平水平提高了,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降低了。当然,就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即绝对值)来说,1990年为7032,2000年为9473,由此可见,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之间的绝对差高于1990年的绝对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水平降低了,因为9473的差值在2000年和7032的差值在1990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分量,而且,差值9473相对于底数2790以及差值7032相对于底数886来说,也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些都说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际上是缩小了,也就是说我国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