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政府加大了高校招生改革力度。高考改革的基本趋向是,在完善保送生制度的同时,坚持统考,维护入学选拔的公平、公正与效率;推进"3+X"科目考试,增加"X"的灵活性与高校的选择性。由于入学选拔制度改革牵涉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使用以及考试科学研究诸多问题,高考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新一轮高考改革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如:中学生学业与心理负担过重,不同层次高校入学标准的多样化要求难以满足,分省录取中的区域不公平,等等,这是高考屡遭非难的症结所在。 近读郑晓江先生的《又是质疑高考时》(以下简称《质疑》),[1]引发一些感想。该文从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角度,质疑“沦为了手段”的高考制度的种种不足;进而提出:“把量化型的高考转变为素质型的高考”,“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分数,来正确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其立论甚高,本无可厚非,若能真正实现,对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无疑会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在郑先生看来,高考制度尽管曾有过重大的历史贡献,如今问题重重,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我们并不否认高考选拔人才的负面影响,但不应夸大;《质疑》一文对高考弊端的渲染有失偏颇,对其应有理性的全面认识。 一、现行高考选拔人才的积极功能不容抹杀 高等教育作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其招生具有一定的选拔性。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只能选拔文化基础较好、学业能力较高的学生入读;同时,求学者主体选择的差异性及社会分工的限制,也使入学竞争,特别是名牌学校和热门专业的招生竞争在所难免。政治、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高校招生方式、方法各具特色。从大学招生模式来看,国际上大致分为考试选拔与资格认定两种。就考试选拔而言,国际趋势是,大学统一入学考试不断扩大,并日益趋向两次考试。英国、日本、韩国即是典型。在美国,统一的学术能力测验(SAT)成绩为几乎全美大学所要求,部分学校允许学生用美国学院测试(ACT)成绩替代。其他如以色列、巴西、泰国、印度等国,公立大学及学院均实行统一入学考试。我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实行过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自20世纪50年代起,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建立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或“大学联考”制度。由于台湾地区统考招生一直未中断,且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高于大陆地区,因而在招生考试改革上先行一步。2002年,台湾开始实施“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各大学可自主选择招生方法,但仍使用“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统考成绩。 统一招生考试之所以受到大多数国家高校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能在一定范围内为各校提供衡量考生科学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标准尺度,有利于客观、公平选拔人才;由专门考试机构承办统一考试事务,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提高入学选拔的效率与信任度。此外,就现实而言,我国实行统考招生,较之于高校单独招考或推荐升学,更能有效减少社会不良风气的人为干扰,维护人才选拔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现行高考并非如《质疑》所言,仅仅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接受方面,而于学生的能力、素质、人格之考察无所作为。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者虽有区别,但又相互关联。高考在测量考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考察了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诚信”为作文题固然难以反映考生的人格,但却能真实地体现其写作水平。考生在提交有关档案材料及参加考试过程中,是否弄虚作假,则显示出真实人格。掌握各学科知识的程度是衡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撇开科学文化素质,谈所谓“素质型高考”,显然名不副实,不可能达到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高考选拔人才虽有重智育、轻德育体育,不利于考查学生的个性特长等缺陷,但通过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能得到一定弥补。如实行保送生制度、特长生及获奖生加分、在统考基础上由招生院校试行专业加试等,这些措施不失为统考模式的有益补充。 我们不能因为高考存在某些弊端而一味否定统一考试。君不见近代西方国家,汲取科举考试的平等竞争精神,创立新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也正为我国所借鉴;改革开放后建立和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选拔了大量有用人才;从2002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的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成为提高司法人员业务素质,保障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了统一考试的积极作用。 二、高考竞争的实质是社会地位的竞争 《质疑》以“一考定终身”、“一卷定终身”及考试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弊端”,来否定高考制度,其出发点是良好的:减轻考试竞争压力,维护教育平等。但细加分析,则难圆其说。当今高考并非“一考定终身”或“一卷定终身”。如果说,在“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前期的“统招统分”体制下,考上大学意味着进入“准干部”行列,高考带有“一考定终身”的特征;那么,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今天,大学生已失去“天之骄子”的荣衔,只是社会“双向选择”的求职者,若无真才实学,同样面临就业危机。另一方面,增加春季高考及放开报考年龄限制后,无论在参加高考次数或报考学校方面,考生选择的余地都扩大了。考生即使因偶然考试失常,仍可通过日后的努力学习,改变其前途。高考为广大考生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并非“一考”或“一卷”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