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4-0114-08 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依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于上世纪70年代总结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时提出的,即当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纵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轨迹,美国在20世纪40-50年代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经过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七八十年代也陆续进入大众化阶段。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各国的文化历史传统不同,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不同,遂使得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条件、动机、路径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亦各具特点。对此,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这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先到者”的宝贵经验,科学、理性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呈现出“有需求、无动力”的严峻局面,这是政府、社会以及整个高教界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仅就大众化的动机、经济基础、社会需求等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概念的误读 就一般而言,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即是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1973年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所提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高等教育即进入大众化阶段。从表面上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具有定性性质的数量化指标,其实不然。“高等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解读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那里有着不同的解释。在中世纪的西欧,其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是一种具有行会性质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这在美国表现得比较明显。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其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按国会议员人数赠予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每人次三万英亩),以作各州办学经费。于是在美国出现了许多“赠地学院”。二战后基于社会需要在大学、学院之下又派生出专科学校、社区学校等。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既包括高层次的研究性大学和一般性的本科大学,同时也包括社区学院、专科学校及“函授”、“业余”、“成人”等非正规大学。可见,美国是把中等教育后的教育均称为高等教育。 而在有着厚重高等教育传统的欧洲,一些国家则对高等教育概念界定得较为严格。《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对高等教育界定后的解释中说:“各国对各级教育机构命名不一,教育体制各不相同,这个解释必然不够全面。世界各国除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外,又以各种不同方式对那些不能或不拟进入高校,但又愿意继续受教育的年满18岁的成年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般来说,这种学习与正式大学相比,其学程较短,学习要求也不严格,这种教育以归入成人教育为益”[1](P3)这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机构不包括正式大学以外的专科性质的教育及非正规大学。潘懋元先生在我国出版的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中提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年龄是20岁左右的青年。”此时,可以认为高等教育是以大学为主的专业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呈多类型、多层次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内涵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把高等教育定义为“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但在众多国人的思想意识中高等教育仍局限于正规大学教育。 由于对“高等教育”的内涵理解的不同,其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方略和路径自然也有很大区别。如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美国,由于把中学以上的高等教育均称为高等教育,所以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径主要是依靠社区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完成的;英、法等欧洲国家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大学为高等教育主体,所以,其高等教育大众化则主要在正规大学中完成的。结合中国近几年推进大众化的基本进程,笔者发现,虽然我们在理论上把高等教育定义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也就是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由所有中等以上教育机构完成,但在大众化起步的过程中,我国却从上至下、自始至终贯穿着“大学大众化”、“精英大众化”的思想,这既有悖于高等教育的内涵,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由于对“高等教育”的概念界定不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精英式”高等教育大众化之现象及有需求无动力的被动局面,具体表现为,大众化战略初始,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纷纷告急,几成崩溃之势。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于首先要确定是“什么”,即通过分析与综合,清楚明了地界定概念,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要想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真正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清楚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