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03)04-0035-04 1998年以来连续的高等教育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猛增,据《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2001年共招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64.21万人,比2000年增长23.21%。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就招生268.28万人,比2000年增长21.61%。全国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1175.0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71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3.3%左右。按马丁·特罗的15%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标的话,我国目前正处于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进程中。 马丁·特罗的阶段划分是从数量上来看高等教育的,与其相适应的是质量问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呢? 一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的体现,是高等教育目的观和价值观的反映。由于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在质量观上存在着学术性和职业性之争。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而职业性则是与学术性相对的,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在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学术性和职业性是两种倾向,选择其一必定影响另一。 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中指出“质量和水平是相对的,是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特定的学习者和他们的环境相对而言的。”高等教育概念的不断演变,也使与其相对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不断的调整。但是,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不同时期应针对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确立相应的质量观。大众化阶段我们也要有相应的质量观。 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偏重于以学术性评价质量。受儒家思想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重学(学问、科学)轻术(职业、技术),一向崇尚学术性。尽管职业性教育很早就出现,从2700多年前春秋时代先秦诸子时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职业和职业技术的教育观,但千百年以来形成了对脑体分离、职业等级的高低贵贱之分的看法。孔子的“君子之事讲求治国之道,小人之事从事生产劳动”,君子“学而优则仕”,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这些传统观念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在本世纪初职业性在世界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时,我国就出现了高等教育究竟要“学”还是要“术”的争辩。民国时期,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把大学定位为师生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为了使大学能够更好地研究高深学问,蔡元培不仅将“学”与“术”看作两个词,还在实践中主张学、术分校。三四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术性”与“职业性”问题,突出表现为通才教育思潮和社会大学思想的勃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就指出要培养专业范围内的“通才”:“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当时,陶行知则从其“生活教育理论”出发,认定社会就是一所伟大无比的学校,在高等教育方面倡导办“社会大学”,面向大众办最合乎需要的新大学,真正为广大老百姓服务。即使是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大力提倡“生产与劳动相结合”,让学生都学工学农,把劳动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虽然说崇尚学术的观念有所纠正,但职业的脑体分离、等级贵贱仍有很深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深受注重学术性影响。 这种观念体现在质量评价上,就是我国一直以知识掌握的多寡深浅为标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也就是偏重学术性的质量观。中国以前这种单一僵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曾经束缚了我们的思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比如,人们习惯于用学术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与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由此而感叹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也造成了所有学校以向研究型发展为目标,专科往本科升格风气很盛,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成老专科的事实。同时,也因为仍然采用传统的学术性质量观,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出现了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但是,目前我们已朝大众化阶段迈进,2001年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有学生640万,占1175万高校在校生的54%;2001年,全国有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1314所,在全国本科597所院校中,有562所下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高职高专教育。因此,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变革,精英教育质量观必须改变,才能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也就是说,要摈弃以学术性为价值取向的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以包括精英教育在内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取而代之。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还特别指出,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包含不同层次,包括研究生层次、本专科,以及偏向学术性的精英型高等教育和注重职业性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等。我们不应该用传统的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育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样,也不能统一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能力标准来规范精英型高等教育。马丁·特罗也说,“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志和个性”,所以“在精英高等教育系统和结构中,一般设有共同的和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而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重点从塑造个性转向培养更为专门的技术精英。”所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术标准更加多样化。”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我们要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相适应,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是要处理好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关系。应该力求使高等教育在总体上走学术性与职业性协调发展的道路,纠正过分强调学术性的偏向。也就是说,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促使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同时,尤其要着力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