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3)07-0009-13 继1998年5月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四国教育部长联合发布《梭尔邦宣言》,呼吁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为建设一个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而努力之后,欧盟国家的教育部长们频繁聚首,于1999年6月在意大利波隆那签署了《波隆那宣言》,2001年5月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联合发表了《布拉格公报》。通过这些宣言和公报的逐步阐释,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轮廓便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文拟对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进行分析,以期对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背景 在世纪之交欧盟国家的教育部长们提出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设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宣言》与《公报》对在新世纪初实现这一目标作出了具体部署;这一号召不仅得到了欧盟国家的认可,还得到了其它一些欧洲国家的积极响应。应该说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提出是有着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的。 首先,从整个欧洲社会大环境来说,在全球化浪潮下,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里的联系日益紧密,迫切需要在文化教育上,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加强合作,一方面培养适应欧洲经济联盟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期望通过高等教育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增强欧洲联盟内部的凝聚力,提高整个欧洲的国际竞争力。 从20世纪50年代初欧共体的第一个联盟雏形——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到1992年在欧洲联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欧洲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其它社会领域里的合作与联系日益紧密,一个以经济为基础向各领域不断渗透的全方位联合的欧洲联盟正在形成。这一联盟从广度上来讲已超出了目前欧盟15国的地域范围,逐步向中欧、东欧发展;从其深度上来说,欧洲多国家、多民族组成的特性也要求欧盟间的联系必须从经济间的合作深入到文化层面上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并藉此进一步促进经济间的联系与合作。因此在90年代,“欧洲人身份(European Identity)”[1]或“公民的欧洲(Europe of the Citizen)”的概念成为欧洲联盟建设的主要议题之一。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明确指出了在建设“欧洲公民”或“欧洲人身份”的过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欧洲国家联合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欧洲区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并且具有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能提供更多更好工作岗位的经济联盟,而这一经济联盟又必须以具有社会凝聚力的、不同种族、文化间相互融合的社会文化联盟为基石。这两者都必须依托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因此,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在此过程中具有两重任务:一是通过高水平的教育、训练和研究,帮助增强欧洲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由于欧洲国家间的频繁交流所带来的必然挑战,如人员的流动性、语言技能、不同种族间民族间所需要的宽容,以及未知世界对欧洲公民的挑战等都将逐步增加,大学必须在帮助欧洲公民面对这些挑战、通过公开讨论社会冲突的根源、消除偏见和仇恨、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等方面起积极的、主要的作用。 其次,就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及吸引力而言,欧洲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已失去了中世纪的风采,其高等教育系统的吸引力为后起之秀的美国、加拿大甚至澳大利亚等国所超越。欧洲是近代大学的发源地,是世界学术的中心,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学生和学者,尤其是在中世纪和近代。二战以后虽然学术中心开始向美国转移,但是,欧洲的高等教育仍然以其高质量而著称于世。到了90年代,由于语言和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等因素的影响,其高等教育的吸引力,正受到来自其他非欧洲英语国家的威胁。例如,1996/1997学年度留学英国的国际学生为198,839名,占其总学生人数的10.5%;德国为165,977名,占其总学生人数的7.8%;留学意大利的占24,858名,占其总学生人数的1.3%;法国为138,191名(1995/1996);而1995/1996学年度,留学美国的国际学生则达到453,785名,占其总学生数的3.2%;1997年留学澳大利亚的国际学生为102,284名,占学生总人数的9.8%,同年留学新西兰的人数为6,415名,占学生总人数的3.8%。[2]从国际学生人数上看,美国位居第一,其后依次为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但是,若从国际学生的来源地来看,欧洲国家国际学生的生源主要以欧盟国家为主。若从以上国家对亚洲学生的吸引力来进行比较,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例如,1995/1996年,在留学美国的453,785名留学生中,亚洲学生占64.1%;在新西兰的6,415名留学生中,亚洲学生占70.8%;而在留学法国的学生中亚洲学生仅占13.4%,在留学德国的165,977名学生中,亚洲学生占36.2%,在留学意大利的学生中亚洲学生占12.1%,留学英国的学生中亚洲学生占34.2%。[3]可见,90年代中期,对亚洲学生吸引力最大的不是欧洲,而是以美国为首的非欧洲英语国家。再如,从世界上主要英语国家留学生总人数来看,1996/1997年,共有602,000名留学生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四国学习,其中在英国学习的占17%,在美国的占68%,在澳大利亚的占10%,在加拿大学习的占5%。[4]显而易见,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相比,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在20世纪90年代有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