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2-0004-07 近年来,关于如何创办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国家教育领导部门十分重视,而且各有关重点大学也十分关心。这说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教育立国”的战略重点,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目前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于子孙后代的智力开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要讨论和解决这个问题,既要解放思想,又必须树立一个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要敢于讲真话,杜绝空喊口号的浮躁作风。必须借鉴国外名牌大学的办学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本着这个出发点,不揣陋见,讲一讲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肺腑之言。 一 应当看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同步的,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也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急迫地呼唤世界一流的大学,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顶尖人才。但是非常遗憾,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且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我们最终能够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但是如果不改变目前的办学体制,不排除我们前进中的障碍,不作出巨大的努力,那将是很困难的。 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有多远?依我看,至少还要20-30年的时间,这主要是从三方面来分析的。一是受制于人才成长的周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人才成长的周期是比较长的。一般来说,一代人才的成长从大学毕业后大约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两代人的身上。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归根到底要依靠世界一流的人才,虽然不能说目前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但是我们必须主要着眼于未来,这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造成的。二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要受其经济基础的制约,按照我国目前办重点大学这样的投资比例,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我国的经济足够发达时,才能对重点大学给予巨额的投入。三是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实在是很大。例如,目前在世界100所著名大学中,大陆至今尚无一所,摆在200-300名之间的也仅仅只有一所。很显然,如果我们不能进入50强,至少也要进入前100名,否则就不能说我们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大学。 什么是影响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障碍呢?从历史上说,1952年向前苏联学习,兴师动众地进行院校调整,形成了文理综合大学和单一的专业学院的局面,对学科建设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其不良影响是长远的。在解放后的几十年内,“左”的政治运动连绵不断,既打击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又破坏了科学的学风,造成了人才的青黄不接,使得我国学术水平与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而且一种坏的风气一旦形成,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不可小看了这些消极东西的影响。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现实的因素,它与历史的影响相比,起着更直接的作用。影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因素,有人认为,主要是教育资源不足,如经费、人才、设备,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原因,依我看,主要是以下三大问题。 首先,在重点大学的布局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布局的重点大学太多了,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很显然,这是平均主义造成的。仅从两次审定和公布的重点大学名单来看,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这种平均主义的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的文件中提出要办好一批重点大学。我是那次会议领导小组的成员,参加了那次重点大学的排名工作。在讨论中,一直争论不休:只抓教育部直属大学,其他部委所属学校有意见;只排综合大学,工科大学不同意;只管中央部委的大学,省属大学提意见。于是,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不得不搞平均主义,弄了一个87所重点大学的大名单。由此可以看出,排名重点大学的干扰因素太多,还是平均主义省事,既平抚了各方面的关系,又落得大家欢喜的局面。但是,就是放弃了办重点大学的标准,分散了力量,最后是重点不重,谁也成不了重点。当然,那个计划最后成了一纸空文,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又提出了一个“211工程”计划,即21世纪办好100所重点大学。后来,由于怕浮夸之嫌,又改提21世纪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提法,实质是一回事。这个计划评审程序繁多,从申报到批准要耗费数年的时间,但最后拨给重点大学或重点项目的经费也是不多的。据说,最多的一两所学校也只能得到一两个亿的资助,最少的仅能得到几百万元的经费补助。当然,对于学校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来说,给一些补助总是好的,可以缓解经费困难。但是,像这样兴师动众地搞一个国家工程来说,未免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名不副实。按照这种作法,要建设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为什么会形成100所重点大学呢?除了数字上的巧合以外,恐怕还是平均主义造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制定计划,下面争计划,所谓“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就是计划经济下一些人的思维方法。同样地,国家制定办重点大学的计划,各有关学校就要到处游说,积极争取,它们的主管部门也要帮助说话,于是就会出现“千军万马争重点”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照顾各种关系,最后还是一个“大口袋”。说实在的,这种办重点大学的作法,还是计划经济的老办法。凭心而论,依据我国的人、财、物力,我们是没有条件同时办好100所重点大学的。因此,在建设重点大学上,宁肯少一点,但应力求办得好一点,上得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