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3)02-0122-07 自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全美大学排行榜后,世界各地的大学排行评价迅速兴起。自1987年9月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发表中国第一个大学排行榜以来,先后已经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及“网大”等十几个单位的研究人员,从事并完成了30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大学排行榜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信息,但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异议四起,2001年7月《亚洲周刊》宣布暂停其进行了数年的亚太地区大学排行。对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每年也都有许多尖锐的批评。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不应像为汽车和烤箱排名那样为大学排名,大学排名的变化与其说是大学质量发生了变化,不如说是排名的方法在变化。这样的变动在总体上看是误导。”“大学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其质量排名不可能像政治家在选举时期的民意测验那样忽上忽下。”[1]对大学办学水平和声誉进行综合性排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准确的数据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及对各个高等学校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细致的综合考察。我国的大学排行评价由于时间短、不成熟,特别是指标体系不够科学、数据源不一致,排行结果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备受质疑。据中国教育热线(eol)2000年6月16日的调查显示,相信netbig排名的占22.98%,相信uniranks排名的占29.25%,两者都不信的占47.76%。而且抗议之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因不满排名而将某评价机构推向被告席。本文拟从大学排行的评价基础、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三个维度,质疑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可信度。 一、评价基础的不合理性 1.评价理论不完善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美国泰勒的“八年研究”(1932-1940)算起,现代教育评价在发达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我国起步更晚。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才开始介绍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而大学排行评价在80年代后期才出现。现在我国的教育评估大多是借鉴和移植国外的评估理论和经验,尚未建立起自己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在当前的教育评价工作中尚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按照大学的标准来评价企业公司不会有太大的意义,按照高等教育系统的标准来评价经济系统也不会有很大的意义。同理,用评价经济系统的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系统并不可取。然而,我们的常识和管理理论却渗透着把两者相提并论的谬误。”[2](P312) 大学排行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是确保产生相应评价结果的前提,而缺乏系统理论研究和先进教育理念支撑的大学排行评价实践,其可信度疑点甚多。 2.评价客体之不可比 任何比较,都要明确哪些是可以比较的,即比较对象有多少同质性。“不同类型的大学怎样比较,这是评价的技术难点,可比性是评价的关键问题。”[3]大学排行评价是将一所大学分解为若干指标,逐项评定,取其总分,以此为据进行排名。其基本假设是:大学存在所谓的“综合实力”,而且不同方面的“实力”及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的“实力”是同质的或可处理为同质的,也就是可测量的。例如,武书连等人就以三个基本假设为基础,尝试建立了转换系数,试图从技术角度入手解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成果及不同层次类型的大学的相互比较问题。[4]那么这种假设是否科学合理呢? 从宏观上讲,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的构成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而且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协同作用的结果。[5]硬实力表示有关物质形态的构成因素的全体,主要包括人(教师资源、学生情况等)、财(经济状况)、物(固定资产)等可测量易量化的硬指标;软实力表示非物质形态的构成因素的全体,指有关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和办学特色(办学传统和社会声望)及校风、凝聚力等不可测量或难以量化的软指标。实际上,一所高校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所扮演的角色,与该校的硬实力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出入。这是因为,在这些硬实力背后,还有软实力在起作用,学校综合实力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只基于硬指标基础上的大学排名,是难以代表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的。 根据系统论有关原理和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可知,学校综合实力受到组成要素、构成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作为系统最基本组成部分的要素决定了系统的性质。学校系统是由人、财、物等多种实体要素构成的,在结构一定的情况下,要素不同,学校的综合实力就会相异。这是因为,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学校系统。比如,一所学校如果财力较强,具有良好的科研、生活条件,就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而增强其自身的综合实力。但是,当学校的构成要素发生不合理或自变幅度与学校整体变化不协调的变化时,就会引起学校内部的磨擦与功能紊乱,从而削弱学校综合实力。 其次,系统的整体属性还取决于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即系统的结构。高校作为一个系统,其诸要素在时间、空间、人际间以及其他广义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和它们在不同性能等方面的相互搭配及相互间的联结方式,即不同的结构,会导致其功能和效益的不同。比如一所学校,当它由采取校系两级管理改为采取校院系三级管理,就会因为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诸要素发生变化,使学校的实力也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