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3)02-0024-09 在某种意义上,大学从存在的初期就担负了师范教育的任务。以欧洲为例,大学最初授予的学位是硕士学位,其设想是任何达到这一水准的人士即有资格在欧洲的一所大学里任教,即是所谓的“iusubique docendi”。[1]当然,这些教师所教授的是相对少量的精英学生,他们学习文理科、哲学、医学、法律和神学,而且全部是男性学生。如果我们再看中国的高等教育传统,那些在太学、国子监中学问特别突出的人,那些在科举考试中榜上题名的人,就会入仕;而在低一个层次上,那些没有获得进士功名的人,通常成为非正规学术机构(书院)的教师、宗族学校和私塾的教师,并且成为在当地社会受人尊重的饱学之士。[2]然而,并没有一个教书“职业”,与传统的官员、医生、教士或法律专家等职业同时存在。 只有从19世纪起,从欧洲到北美的新兴国家开始建立大众教育体系,才产生了教师职业。这时的教师要求能够管理建立在家庭和家族之外的现代公立学校,这些学校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现代工厂的模式。他们的任务是向大多数孩子传授阅读、写作和算术的基本技能。法国、美国和英国都创立了专门培训教师的院校,称之为师范学院、师范学校或教育学院。它们的发展独立于大学的发展,属于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并且向女生敞开大门。[3]相比之下,大学自从创立于12世纪直到19世纪中叶,都禁止女生入学。[4]师范学校主要给学生培训核心科目的基本知识,以及管理现代课堂、调教孩子的职业技能,并且提供给学生在青年期就业的基本准备。渐渐地,随着教育思想和理论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新兴学科以及哲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取得发展,这样的职业知识赢得了相当的尊重,也获得了作为一种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 师范学校或学院的学术气质和风格与大学明显不同。师范院校极其注重整体的道德养成,以整合的方式对待知识体系的各个基本领域,并且按照一项职业的要求集中发展其职业技能。相比之下,大学则强调知识体系中的理论学科,按照专业把知识体系分隔开来;强调价值中立,这使得现代科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强调对自由思想和开放式问题的一种唯理探讨。在法国和英国,大学在整个现代时期都承担着培养中学教师的责任。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大学里诸如物理、化学、历史和经济学科的毕业生不需要经过任何教师职业培训就可以直接进入中学教书。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风格养成和知识准备因而存在着鲜明的不同。 本文将要谈到的三个亚洲国家或地区也遵循相近的模式,尽管其发展的过程要比欧洲和北美来得晚一些。在亚洲,日本在19世纪末第一个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并且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以培养小学教师。20世纪初叶,在来自日本和欧洲的教育家的影响下,中国发展了现代教育,建立了师范学校和学院,它们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的高校。台湾地区的现代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在1949年之后与中国大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它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却是同根同源的。如同在欧洲和北美一样,亚洲的师范学校和学院是第一批招收女生的高校,从而导致产生了可能是护士职业之外第一个由女性主导的职业。在日本和中国,现代大学与师范院校在同一时期建立,但大学沿袭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模式,其结构和课程取向与师范院校大相径庭。 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在价值和取向上的冲突 随着教育在20世纪的发展以及从6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师范院校很自然地寻求升格为大学。教师要求与其他职业相当的学术和职业准备,如法律和医学,这些职业的培训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很悠久了。师范院校向大学的转型在美国、英国和法国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从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转型方式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以上三种西方传统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某些归因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本身文化传统和教育遗产的特点。 尽管如此,这一转型的核心问题还在于根深蒂固的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价值取向的不同。师范院校如何升格为具有大学学术活力和水准的学校,而同时保持它对实际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水平的执著?教师职业如何赢得与其他职业同等的地位,而同时坚守其开发所有儿童潜能的使命?表1归纳了师范院校与大学之间的核心冲突,列举了一整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本文所指的六个现代社会(西方的英国、法国和美国;东方的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面临这些价值分离所造成的困境。每一个社会都创立了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来培养教师。本文下一部分将勾勒每一社会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历史转型。 表1 大学与师范院校价值取向对比 大学 师范院校 理论 实践 专业化的知识学科 整合的学习范围 价值中立的学习途径道德指引的学习途径 比较缺少人情味的环境 培育性环境,教学互动强 对一切问题/知识的自由探求行动导向,知识以职业为基础 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政府管理,行业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