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3)03-0060-0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它对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指导意义。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繁荣兴旺。 一、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一)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使青年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本质与核心。江泽民同志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1989年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但近几年来,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只看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致使有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人格畸形,道德失范。如有的大学生痴迷邪教“法轮功”,有的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智能犯罪”,以及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虽然是极少数,但充分说明了轻视德育后果的严重性。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尖锐地批评了这种倾向,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认真克服“智育—手硬、德育—手软”的倾向,本着对”我们下一代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二)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前瞻的、现代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和塑造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结构,它具有很强的复合性。而在素质结构的诸要素中,德育起着定向、激励和保证作用,居于核心和中枢地位。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用人类先进的科学和高尚品德武装学生,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所需要的,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需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尤其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坚定性和对事物的分析鉴别能力,切实解决好“怎样做人”、”如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发展的多样化,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西方各种文化观念、思想潮流的多渠道渗入,都对新时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德育工作既有一个加强的问题,也有一个改进的问题。必须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开展德育工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重点开展教育,做到德育工作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结合。必须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教育入情入理,入心入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神圣责任,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如何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必须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像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和环境,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针对目前教育的实际状况,必须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度的家庭保护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探索未知,激发兴趣,陶冶情感,磨炼意志,完善品格,增长才干。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从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学习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从民族发展的战略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功能和人才的价值,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在教育和教学各环节中制定和完善各种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培养和发挥的政策、措施,并坚决贯彻落实。对学生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帮助他门获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加强师生联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改革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这样,才能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肩负起为科教兴国培养人才的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说,强化创造精神的培养,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必须造就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大学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精神的人,首先必须把教师造就成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一是教师要在自己的学术范围内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没有创新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型意识的学生。只有具备较高创造力的教师,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上要体现创造精神。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目标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育目标;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为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将严格遵循学规的课堂气氛改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三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更平等、更宽容的师生关系,创造团结、求实、民主、进取的班级氛围,注重对学兰创造性活动的激励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总之,在创新教育体系中,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热情的激发者和培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