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03)01-0056-06 一、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理念与精神都是哲学概念。哲学上理念与观念同义,而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观念与精神同义,狭义的观念与思想同义[1](P418)。可见,理念与精神二者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2](P69)精神一词,在哲学上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它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教育理念是哲学上理念概念的移植和扩展。大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运用,是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理念有经典和现代之分。经典大学理念是指“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等。这些理念都源于人们对大学保存、传递、发展、应用“高深学问”的独特性质的认识和把握。经典大学理念非常关注大学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纽曼的自由教育崇尚心智训练和理智发展;赫钦斯认为应培养学生的智性美德;洪堡认为大学在科学探索的同时,还要“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布鲁贝克在分析了自由教育思想的发展之后,指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3](P95)。现代大学理念则更加关注如何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特别强调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统一[4]。人文精神,重视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文化陶冶,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学会做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科学精神是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虚心好学、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精神和耐挫折、有韧性、能包容的良好品质。创新精神,着重在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什么是大学精神?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按照组织理论的界定,大学属于规范形式的组织,规范形式组织的某些共同的“观点和观念似乎是优于强制依从和金钱奖赏的一般象征物”就是大学精神,伯顿·克拉克称之为“信念”,是一种“主要规范和价值观”,是一种“学术文化”[5](P84)。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对大学精神做了新的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按梅先生的解释,“明明德”包涵了研究学问与正心修身结合之意,增强自我认识能力之意,也有大学课外生活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之意;“亲民”,即新民,就是说大学要在传递、发展知识之时,还要“化民成俗”,“于社会有所贡献”[6](P68)。伯顿·克拉克是从学术系统的“观念和信念”来论述的,梅先生是从大学理念的角度得出的新解。我国大多是从大学办学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谈论大学精神。如清华精神,朱自清先生认为是“实干精神”;清华大学原校长刘达认为清华精神就是“一种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7](P772);有学者认为清华精神中除了重视实干之外,还有“耻不如人”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8](P1)。又如,关于北大精神,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鲁迅先生所说的北大精神就是进取精神、“常为新”精神,即创新精神;马寅初先生认为北大的精神就是“牺牲精神”[6](P26);蒋梦麟先生认为北大精神是“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的精神”[6](P23)。此外,竺可桢先生认为浙江大学的精神就是“求是精神”[6](P51);当代的南开人把“南开精神”归纳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9];有的学者认为“哈佛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10]。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人们对大学精神的认识,有的从大学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方面理解,有的从大学的社会责任方面理解,有的从大学人对时代精神的体现方面来理解。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 大学精神中贯穿着大学理念。不论是清华精神、北大精神、浙大精神,还是哈佛精神,都是在继承、发扬、丰富传统大学理念的内涵的过程中形成的。因为大学理念的“许多方面都是以满足各自所属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来获得各自的合法地位的”。不论是中世纪大学,还是文艺复兴后的英国式学院、德国大学,以及美国的赠地大学,“大学则继承了所有这些传统”[3](P4)。我们可以说,“求是精神”就贯穿着学术自由的理念,“牺牲精神”就包涵着“为国家服务”的理念,“实干精神”既包涵着“明明德”的精神,又包涵着“亲民”的精神,因而也贯穿着学术自由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理念。这一点,也可从这些大学发展的辉煌历史中得到证明。 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从上述哲学概念的引申可以看出,理念与精神同义。既然二者同义,为什么还要说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呢?从我们引述的几所大学的精神来看,大学精神并不与大学理念同义。虽然大学精神中贯穿着大学理念,但大学人已赋予大学精神以新的含义。首先是大学精神积淀了所在大学的传统,具有所在大学的特色,具有了特定的内涵;二是大学理念仅存在于大学领导层的头脑中,在其他人的意识中并不存在清晰的大学理念,而大学精神有可能存在于大学的群体意识中;三是大学精神与师生的活动相联系,具有了“活力”的意义,能够影响大学人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行为。大学精神一旦为所在大学人所认同,就会发挥精神的能动性作用。 由于追求“高深学问”是最能体现大学精神的,所以,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这一问题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从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看,大学理念的重心在如何培养人才上,集中体现在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上,体现在大学的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的组织上,体现在如何把科学研究引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而大学精神既施加影响于人才培养的要素,又施加影响于人才培养的过程。 从大学满足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大学必须为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确立新的大学理念。大学师生应当“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严格的伦理准则、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权威,以帮助社会去思考、理解和行动”,“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功能”,“捍卫并积极传播”“和平、正义、自由、平等和团结的价值观”,“享有作为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的充分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权,同时对社会充分尽职尽责”,“在帮助确定和解决影响社会、国家和全球福祉的问题方面发挥作用”[11](P416)。大学理念的核心是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三者的统一,既体现时代的要求,也充分体现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