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我国高教界掀起了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全国性的高校合并浪潮。据统计,至2000年底,已有387所高校合并成为212所。出现了200多所地理位置分散的多校区式的合并高校以及少数原本只有一墙或一路之隔的重新规划形成的单校区式的合并高校。高校的合并首先是学科的合并,因为学科是构成大学的最核心细胞,其它资源的配置与优化都是附着在学科这一载体之上的。在合并之初,有关学科的任何动作都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如何将不同基础、文化、组织结构的学科在多个校区这样一个新的组织框架下进行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合并高校的决策者和操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科结构,发挥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本文拟就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合并高校在学科融合的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合并高校学科融合的三种类型 1.为减少学科、专业的重复建设,将相同学科进行归并意义上的融合
例:1992年5月,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扬州大学。合并前各校重复办学严重,尤以经济类、建工类学科重复最为突出,如其中5所学院同时开设经济类学科,建工类专业也有4所学院开设。1994年合并后的扬州大学制订《专业建设规划》,清理、合并各学院的专业,使专业总数由1993年的113个减为95个,于1997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消除了专业重复建设。 2.学科相同,但主攻方向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在优势互补意义上的融合
例:天津对外贸易学院的全部专业都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覆盖,但二者各有所长,南开大学的经济和管理学科历史悠久、实力较强,但偏重理论;原外贸学院经济类学科务实性很强,在应用上有一定优势,但理论性较弱。两校该类专业融合后,既增加了理论经济的社会价值,拓展了为社会服务的多种渠道,同时又加强了应用经济的理论基础,学科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得到了加强。 3.不同学科或专业和相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交叉、渗透,即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或专业)的耦合点基础上,生成新的学科,形成交叉学科
例:由原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新武汉大学,将原来分别隶属于政治与行政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的行政管理、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组合起来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将原隶属于5个不同学院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和历史地理5个二级学科重组为新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学科;借助历史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遥感技术等学科优势,将古老的地理科学与现代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高新技术结合,形成了学科与地域特色明显的地理科学专业等。 二、合并高校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1.学科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科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研究的内容和问题本身就具有多学科知识领域的横跨性、交叉性、互渗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运用的方法具有某种程度的高度集成性和相互借代的特点,即用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其它学科的问题,如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任何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科技问题,如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社会发展的预测、科技发展的全面规划、重大的经济、科技政策决策等,都是极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都不是哪门学科可以单独胜任的。任何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都离不开其它学科的支持,如生物医学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生物学和医学,还必须依赖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环境、心理学和工程等不同学科的协作。著名的跨学科专家钱学森、钱三强认为,21世纪将是一个学科交叉的新时代。 2.学科融合是合并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这个时代与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的最大区别是“捷变性”和复杂性。面对这种时代特征,无论是株守一隅的专才还是博而不精的通才,都难有大的作为,惟有全才方能左右逢源。这里所说的全才指复合型人才,即: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见和科学家的严谨。21世纪迫切需要这样一批新型人才。实践证明,复合型人才往往产生于学科的综合部或交叉点上,如果不进行学科融合,就必然影响到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近年来,很多具有重大价值的发现与发明都发生在边缘、交叉学科处,都是由具有深厚的本学科基础又有较广的其它学科知识的人完成的。如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连续3年都是被学数学的研究人员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