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3)01-0155-04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是相当多的高等学校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组,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全国性院系调整热潮。这次调整按照“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八字方针,其方向在于将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次调整以1992年5月扬州大学成立拉开序幕,到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问世告一段落,前后跨越8年,涉及近400所普通高校。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调整,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趋向统一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此次变革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涉及面宽:全国近400所普通高校参与;从大学校长到基础课教师,从两院院士到一年级学生,从中专学校到全国一流大学,都程度不同地卷入其中。作为独立的社会子系统,高校在合并过程中,其功能发挥上的整体性、内部结构上的有序性、要素间的相关性、与社会联系上的互动性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等学校及其组成人员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第二,时间跨度大;从扬州大学成立到新武汉大学问世,纵跨8年。许多高校的合并从酝酿到付诸操作,短则1-2年,长则4-5年,其间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第三,震撼力强:涉及大学改名(实为一些高校在建制意义上的消亡)、管理层更迭(实为权力的再次分配)、学科调整(实为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隶属关系变化(实为投资渠道的重建)。第四,在上下结合基础上的自上而下:此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行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有关高校达成初步联合意向的基础上完成操作。此种运行方式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引发一些新的问题。第五,评价不一:在众多的赞歌声中也隐隐听到一些不同声音。在大多数人看“多”的同时,一些人看“空”——“合久必分”,仁者智者都不约而同地等待着历史对这场中国高等教育大变革的功过评说。因此,对高校合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 诸多先行者几年来关于高校合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理论与实践都呼唤相关的研究还应更加全面深入。仅注重抽象的归纳而忽视更为迫切的操作研究、仅在经验层面上总结归纳而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合并研究涉及到单校区大学的个性特征,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多校区大学群体的共性特征,如学科组合、组织结构、校区功能、文化认同等。合并后的高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元空间,新系统对外的物质、能量交流明显加强,若干老系统向新系统的演化是一个非线性化的过程。系统科学用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观点考察事物,特别适合此类问题的研究。因此,笔者拟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高校合并进行探讨。 二、高校合并背景的系统科学诠释 系统科学认为,动态差异即涨落。涨落可分为内涨落与外涨落。内涨落是指主要由自组织系统内部因素所引起的涨落作用形式;外涨落是指主要由自组织系统外部因素所引起的涨落作用形式。涨落又可分为巨涨落与微涨落:微涨落是指其作用程度不能改变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只能导致系统结构量变,而无法造成系统结构的质变,它不能得到结构整体的协作与响应;巨涨落是指其作用程度可以改变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其作用力足以破坏系统结构原有稳定性,导致系统结构整体的失稳与质变的涨落作用形式。它可以引起结构整体的响应与协作,能迅速放大成为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新的主导因素。一切具体系统的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都是在整体演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都是在一定的非平衡态背景下发生的,都是在同外界环境中其他系统相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的合并也不例外。 从1992年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办学效益好的高校才能获得更多的投资和发展的机会。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是20世纪50年代那次调整(或受其影响)的产物。当时,“以苏为旗”,为实现“一五”计划、适应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顺应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一所所高校形成了若干个相对平衡态系统:这些系统一方面相对于外部具有相对封闭的特征,较少对其外部的系统发生作用与影响,因此只能为其外部系统的演化或发展提供较少的条件;另一方面,相对于其内部系统而言,它具有均匀性、对称性等特征。此类系统间的差异较少,相关性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能动性必然会受到某种整体保守性的制约,系统的能动性仍然不具备自我组织与发展的必需条件,只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封闭,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我国(除少数教育部部属重点大学外)高校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低、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对于办大教育的穷国来说,小而全的办学格局无疑是对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各高校都程度不同地感受到旧体制的沉重束缚、资源短缺。而通过合并可以扩大提高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的可能性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区域化特点愈发明显,经济发展逐步从行业经济转向区域经济,相应地,人才培养也必须改变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与管理的模式。1994年以后,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行业逐步退出办学。为数不少的部(委)高校举步维艰。随着科学技术综合化趋势的加强,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日益提升,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此时,单科院校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它既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也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增长的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及职业流动频率加快的需求。综上所述,外部环境条件出现了巨涨落,迫使高校进入了突变临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