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51(2003)01-0012-04 在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增长,对区域社会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我国区域社会经济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区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还无定论。按照不同的依据和标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可划分为众多类型。本文中的区域高等教育主要指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一批分布在省会城市和省大城市以外的地市(州、盟)所在地城市及其所辖县市的省、地市主管主办的各类高校。 一、区域高等教育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战略地位 (一)从数量上看,区域高校在我国高校格局中占据“多数”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以办学主体为依据,我国区域高校包括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设在地市的高校,地市政府及有关方面创办的高校,以及中央有关部委办在地市的高校。这三类高校的总和在我国高校体系中占多数。在这三类高校中,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的高校占多数,地市政府及有关方面创办的高校占一定数量,中央有关部委办在地市的高校为数较少。 据2001年《中国高校》统计,我国省以下地市县有各类高校472所,占我国高校总数(1051所)的44.9%。从数量看,区域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多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高等教育是我国最广大地区、最广大人口的高等教育 从城市的行政级别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呈三个阶梯依次分布:国际化大都市、省会城市和省大城市、地市及其所辖的县市。区域高等教育是分布在第三个阶梯的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国际化大都市、省会城市和省大城市是少数,而地市是多数。地市市区及其所辖县市占我国面积的绝大多数。所以说,区域高等教育是我国最广大地区的高等教育。 我国人口也主要分布在地市及其所辖县市,占80%以上。区域高等教育也就是面向我国最广大人口的高等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也主要分布在地市及其所辖县市。区域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大多数又主要留到地市及其基层。地市高等教育也就是面向基层的高等教育。 (三)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省会城市和省大城市的重点高校、名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省的重要领域和部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解决国家和省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尖端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国防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而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许多学校因此较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学术研究,不倾向于扩大本专科生规模。近几年即便也在扩招,但因学校数量少,受大城市土地、建筑费用等资源限制,在校生总数远不能与区域高校总数相比。近几年广大地市为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但支持所属高校大规模扩展实力,而且新建了大批高职类院校,在校生规模迅速膨胀,区域高校真正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四)区域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的积极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一是社会参与学校,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办学。其核心是建立高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使教育与社会融合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区域高校是最贴近农村、基层的高校,以“地方大学地方办,办好大学为地方”为办学宗旨,专业设置着眼于地方,人才培养重在实用,生源来于本土,分配面向基层,与区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容易实现与区域社会的沟通,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进程。 (五)区域高校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况 当前,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格局的主要特征。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社会诸方面的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加速发展经济,我国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逐步走向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但这一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样,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就成为我国经济格局的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就更加突出。这种非均衡表现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大城市,地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000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指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要向地市延伸。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十分注意发展地市高等教育,从而改变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的状况,形成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协调与合作,改变高等教育发展失衡的状况,实现高等教育整体的持续发展,避免高等教育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使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