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53(2003)01-0001-04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加快大众化过程的重要发展阶段。确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理念,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涉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具体展开,它又必然涉及到诸多发展范畴,必然涉及处理与解决诸多矛盾关系。所以,应该确立兼顾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片面的主次思维模式,统筹兼顾地解决好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 规模与结构的兼顾发展 扩大发展规模是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基本指标,没有这一条,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我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扩招以来,规模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距到2005年实现毛入学率15%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有的专家分析,要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平均每年要扩招100万人[1]。因此,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无论如何是必须被重视的,这也是发展是硬道理的体现。但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兼顾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必须注意到:扩大规模容易呈前显现象,容易引起发展的应急兴趣,而优化结构则易被前显现象所掩盖,易被发展兴趣所忽视。那么,怎样有效地兼顾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发展呢? ——单位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发展。扩大规模,体现规模效益,是每一所高校都面临的发展任务。但是,在扩大规模时要克服盲目攀大的倾向,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注意扩大规模的基础与条件。应该估计到,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扩招的速度超过了基础与条件改善的速度。这就需要,在扩招而产生规模效益后,加大发展投入,加强基础,改善条件。二是注意发展规模的限度。发展规模一方面受基础与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受适当规模的发展规律限制。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有适当规模的发展区别,就是“超级大校”也应有适当规模的发展限度。三是注意优化高校的培养层次、专业、学科、队伍等结构。扩大规模的发展内涵应该包括这些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类型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既要重视发挥研究型大学“国家队”的作用,以及重视发挥教学型大学面向地区的服务功能与作用,也要重视专科层次学校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和密切关系的优势,同时重视把职业教育性质的本专科院校摆在发展的相应重要位置。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看,要特别注意扩大专科层次和职业教育性质高校的规模。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就给我们以这一启发。从1950年到1970年,美国大学在学学生人数从207.9万人增加到612.4万人,增长了1.9倍;而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在学人数从21.7万人增加到148.4万人,增长了5.8倍[2]。而我国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些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或被本科学校合并,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而专科层次的发展相对停滞甚至萎缩。这种现象,要引起重视,应在发展中加以调整,并以相应政策加以保障。 ——体制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办学体制应该是多样化的。公办学校是主力军,同时要有私立学校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作为必要的补充。就是公办学校,也应多方面融资,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体制。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就积累了多样化办学体制的发展经验,其中重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美国是很典型的,私立高教系统很发达,日本主要也是靠私立高教系统完成了大众化的进程。我们的国情与他们不同,但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是必要的。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这方面的潜力很大,目前发展很不够,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加以解决。 ——布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效果,取决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要特别重视有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此,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把高校推向市场,自主办学,在竞争中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必须突出政府的调控作用,中央政府对全国的高等教育布局,地方政府对地区的高等教育布局,都要进行规模与结构的规划与调控。从而避免容易造成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复、浪费和发展效率的降低。 二 速度与质量的兼顾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是在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当时规定的时间是2010年,速度与指标是从当时的毛入学率9%提高到15%。后来经过迅速扩招的实践,又出现了提前实现15%目标的可能,时间提前到2005年。从毛入学率9%提高到15%,用7年左右的时间,这速度是相当快的。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速度看,一般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进入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时代,而相继实现毛入学率15%的目标是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1]。就是美国,从相当于我国1999年的毛入学率9%发展到15%,也是用了10年时间。美国1940年高等教育机构在学人数有149.4万人,占全国18-24岁适龄人口比例9.1%,到1949年,这个人数与比例分别达到244.5万人和15.2%[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基本呈现靠市场调节的自然发展状态,而我国有政府宏观规划、指导与调控的优势。因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快于西方国家的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样也容易引起“刮风”,容易头脑发热,我们以往的建设与发展教训也在这里。所以,在保持高等教育大众化比较快的速度时,要强调头脑清醒,稳步发展,求得速度与质量的兼顾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