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2)04-0022-03 “过去我们只注重怎样让年轻人更聪明,而忽视了如何使他们更善良”。这是20世纪末,美国新兴中产阶级面对凶杀、暴力频仍、社会环境恶化而对教育进行反思所发出的惊叹。我国近年来在大学生乃至一些高智商群体中不断发生的极端案件(有些人甚至迷恋邪教“法轮功”并沦为其骨干),也促使我们对如何进行成才与做人教育进行反思。的确,21世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等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虽然国内外对此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但结论却大致一样:即不仅应培养他们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还应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高智商与低情商畸形组合导致的人格缺陷,昭示着大学教育不仅是“成才”教育,更应注重“做人”教育 2002年春季,全国各大媒体同时报道了一则震惊社会的消息:清华大学一名高年级学生,仅仅为了证明“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竟然将强腐蚀性硫酸泼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并且在第一次泼洒看到黑熊痛苦地挣扎后还嫌不够,他又泼洒第二次,致使5只黑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虽然肇事者触犯刑律已受到法律制裁,但留下的思考却发人深省: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他的智商应该很高,但他的情商却如此之低,所表现出来的极端自我、冷漠与残忍让人难以置信。这再次唤起社会对高智商与低情商所导致的严重的人格缺陷予以关注。武汉大学曾针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开展过调查。调查显示,现在,在处理“成才”与“做人”教育关系上表现出的偏颇,已不是个别现象,由于强调大学教育是一种“成才”教育,因而往往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的“做人”教育。或者说,普遍认为有知识必然有素质,从而放弃了学生的人格培养。而调查显示,“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心理素质”等等这些反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情商,也已成为社会普遍表示忧虑的问题。宁波台资企业敏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秦荣华说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在中国哪个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是最优秀的我们知道,但是哪个学校的毕业生道德最可靠我们不知道。而在人品、知识、动手能力三个方面,企业最看重职业道德(人品),这正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中所忽视的。 上述这些例子当然不能否定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确实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容忽视。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项道德标准,这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也是健全人格的基本内涵,更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创新人才培养当然鼓励发展个性,鼓励独立思考,但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形势,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深度融合日益广泛,分化与综合并存,更要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可以说,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创新则无从谈起;只会孤军奋战的人已不适应今天的形势。因此,要成才先成人仍然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 二、归类知识与沉默知识两类不同知识的客观存在,折射出单一学校教育功能存在的固有缺陷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归为两类:第一类称为归类知识,即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它反映了事物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第二类称为沉默的知识,即关于怎样做和做得最好的知识,它反映的是实际操作能力(技能与技巧)和与人交往的管理协调能力。归类知识可以通过讲授、演示和查看有关数据资料而获得,也就是可以通过课堂传授而获得。而沉默的知识是不显露、难于用文字描述和量度的知识,这类知识虽然也能在课堂上讲解一二,但更主要的是必须通过实践的训练和感悟来获得。总之,沉默的知识深埋于社会之中,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比如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讲很多理论和原则,但这些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相比就要简单得多。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在与不同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会与人合作共事。 进入21世纪,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还有比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素质”。它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它能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素质同知识和能力密切相关,但绝不是说有知识必然有素质。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提高素质的过程也更加复杂。它既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与积淀,更离不开人在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的“养成”和“内化”。更何况我们所指的素质主要是人文素质,它的核心是正直和诚实的个性品质,这更不能仅靠理论教育而获得。 实际上,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早就深刻阐明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他指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毛泽东也曾明确指出,教育应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以此确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他强调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学校与社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优势互补,揭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形式 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把课堂知识传授和参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形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发挥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发端于20世纪初,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当时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的专业教学中,感到注重知识和理解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新的要求,认为学生在学习课程时,还应同时获取一些工作经验。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工作训练的教育模式便由此产生。这种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效果明显,看得见、摸得着,自产生以后很快受到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