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确定高校收费水平方法的问题上,教育经济学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全成本法,办学单位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一定期间,按照所支出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向受教育者个人收取现金;二是收益估算法,依照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收益来支付费用;三是供求均衡法,通过教育市场上高等教育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平衡来确定高校的收费水平。下面笔者对这三种观点逐一加以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全成本法 教育全价收费是随着近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教育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观点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我国教育十几年改革成效不大、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与教育部门的关系仍然稳固地实行“供给制”式的财政预算拨款,教育吃国家“大锅饭”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经济不能自立,学校自主权就难以落实,只能靠国家财政施舍,向社会各界行乞。其结果是教育经费奇缺,教师收入过低,教育发展就没有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要改变这种状况,深化教育改革,给教育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教育走产业化道路,实行教育“全价收费”。[1]我国学者黄群腾提出,教育产业化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应当从改革教育的投资体制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入手,在经济上摆脱教育与国家财政的直接联系,摆脱教育对国家投资的依赖,以收费的方式来获得教育经费,走上自给自足和自行积累的道路。办学单位的收费额是“成本+平均利润”,以利润作为积累的源泉,用于扩大教育规模。[2]这种教育全成本收费的观点一经提出就立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3]以全成本法确定收费水平其可行性取决于生均相对教育成本。[4]在生均相对教育成本较低时,这种方法或许具有一些可行性,但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比值较高,因此缺乏可行性。况且教育利润的谋取也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不相符。[5]另外实行全成本收费还有使政府逃避责任的嫌疑。 西方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曾提出高等教育全价收费的设想,因而经常被学者们引证来论证全成本收费的合理性。弗里德曼认为,社会事务对人的影响有两种,“邻近影响”和“非邻近影响”。邻近影响是指一个人的行动迫使其他人为之支付相当的代价,而又无法使前者赔偿后者的情况,或者一个人的行动对其他人产生好处,而又无法使后者补偿前者的情况。非邻近影响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无论对其他人产生不良影响还是积极影响,都可以找到补偿对象的情况。[6]大学教育既具有邻近影响又具有非邻近影响,它不但有一种明显的文化价值,而且还具有一种明显的经济价值。所以费用的来源也应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对“非邻近影响”学科专业将按全成本来确定收费水平。弗里德曼的这些观点常被引作全价收费的证据,但事实上弗里德曼提出全价收费的目的主要是以此促进学生对教育的自由选择,促进高校间的竞争,减少对高等教育的干预。他所主张的全成本收费也仅限于“非邻近影响”的专业,况且他的这种观点产生于学生资助工作比较完善的西方发达社会,这也是我国所不具备的。因而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实行全成本收费的可行性不大。 二、收益估算法 接受教育者个人收益大小来确定高校收费水平,即“收益多、付费多,收益少、付费少”,符合人们所认可的公平的要求。同时,在这种机制下投资者会或明或暗地将收益与代价加以考虑,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认为,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取决于私人投资于教育的收益率。[7]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收益一般分为三类,见下表: 非经济收益 个人经济收益 社会经济收益 1)人的全面素 1)个人未来较高的由于教育有外部正 质的提高。 收入,一般而言,效应特征,具有对 2)促进社会精 受教育越多,收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 神文明建设。 越高。 用以及被社会其他 3)促进生活质 2)个人未来管理的成员共同享有的收 量,健康消费,支持。 益。如重大发明对 闲暇的质量。 3)个人未来较健康社会发展的影响。 4)有利于子女 的身体。 的教育与发展,4)个人未来较大的 以及精神和心 职业机动性(选择 理上的收益。 和适应能力)。 图表1 高等教育投资分类 资料来源:康宁,《试论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经常用来分析个人教育收益的指标包括明瑟收益率(即个人多接受一年教育可以带来的收入增长的百分比)和投资的内部收益率(即使成本和收益净现值相等的贴现率)。[8]在国际教育经济学界的教育收益分析中,绝大多数的计算是基于内部收益率而非其他标准。[9]人力资本认为教育经济收益在于受教育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受教育者工资的增长。据陈晓宇博士的研究表明,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私人内部收益率为7.3%。[10]笔者认为,通过对个人内部货币收益的考察来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收益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一点可以从我国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的比较中看出。 地区类型 非洲 亚洲 拉丁美洲 中等发 发达国家 达国家 收益率(%) 32 1823 13 12 图表2 不同地区国家的教育私人内部收益率(%) 资料来源:Return to Education:A Further International update and Implications.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不仅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缺乏充分的竞争,这样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劳动力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内部货币收益的计算法,没有包括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非经济收益。即使在经济收益中,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员工普遍享受的比如住房、医疗等非货币收益也未被直接计算入收益。由于高等教育个人收益计算的不确定性,使得以个人收益为依据确定高等学校收费水平的方法,在现实操作也缺乏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