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3)01-0115-07 大学是知识生产部门。要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必须加强对知识资源的管理。然而,知识管理的问题,在大学里还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大学知识管理的宗旨是为大学知识生产服务 知识经济是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经济资源的经济,也是知识产品成为重要消费品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国家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生产力。发展知识生产事关国家的兴衰。 1.三类知识生产 经合组织(OECD)定义的知识生产仅指发展和提供新知识的科学研究。[1](P19)这是狭义的定义,只把科学事实和理论视为知识。而经合组织在1996年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类: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关于信息、知识来源的知识(know-who)。前两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两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文字、符号、音像媒体等进行编码处理的知识,主要包括有关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图书馆、信息库、数据库中的知识都属于这类知识。显性知识经过分类整理后可以方便地加以检索,可以在信息网络上快速传输。隐性知识则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用文字、符号、音像媒体等进行编码,可以意会,难以言传。有关如何做的诀窍类知识就属于隐性知识。英国物理化学家波兰尼(Polanyi,M.)首次揭示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他说:“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关于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2](P12)隐性知识在人类知识的历史上,长期不被承认,因为它既不符合古代知识的标准,也不符合现代知识的标准。但它却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产生复杂的影响。科学家洞察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对研究结果的评判中运用了大量难以言传的知识,其成功和失误往往与他们不自觉地运用的隐性知识相关。[3](P222-230) 两种知识都是人类知识总体的重要部分。而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生产的定义只包括了显性知识的生产。为了把隐性知识也包括进去,本文对知识生产作广义的理解:知识生产指发现新知识的研究活动和使知识同人相结合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使知识同经济相结合的转让与应用开发活动。 教育与培训活动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和活化过程。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量的增长。与物质的获得和拥有具有排他性不同,一部分人获得和拥有知识不仅不会减少其他人获得和拥有这些知识的可能,而且会增加这种可能性。因此,知识的力量因传播而膨胀。微软的力量就是在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广泛传播的过程中膨胀起来的。各种思想、理论的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解和接受它的人的多少。因此,知识的传播是生产性的传播。教育和培训还在知识的活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新的隐性知识。教育和培训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输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各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不仅使编码的知识成为可用的活性知识,而且形成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 高等教育活动有时也同时发现新的科学事实,发展新的理论。这在19世纪柏林大学的研讨班和实验室教学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历史学家兰克的研讨班和化学家李比希的实验室都在教育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研究成果。[4](P59-62)现在的大学,不仅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了来自现实生活和生产的研究课题,而且在本科生教育中也在努力这样做。 知识的转让与应用开发活动则是按人类的需要利用科学知识的过程。利用科学知识依赖于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主要是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这些也是公认的知识产品。此外,科技人员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边干边学,获得和积累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人员增长了关于如何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知识。有长远发展战略的企业,日益重视这类隐性知识的积累。因为这类知识比专利之类的显性知识更难以在市场上获得。它只存在于科技人员的头脑中,存在于研究和开发群体的集体意识中。购买隐性知识往往需要购买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核心人物,乃至整个研究和开发群体。正因为如此,即使购买专利相对比较便宜,许多企业还是愿意花更大的代价,独立开发关键技术。 教育与培训活动和转让与应用开发活动都是对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的进一步加工,并在加工过程中创造了新的知识。因此,应该将这两种活动与科学研究活动一样纳入知识生产系统。所以说,有三类知识生产。 2.大学知识生产的优势 三类知识生产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人及社会的基本规律为目的,不受狭隘的商业需要的束缚。科学研究获得的基础知识只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要实现这种价值需要通过教育培训使科学知识与研究和开发人员、劳动者相结合,还需要通过应用开发利用基础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培训中传授的知识则来自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教育能力的提高(包括教育方法、模式的改进,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等)也依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的进展;应用开发所需的基础知识来自科学研究,所需的科技人才则来自教育培训。教育培训与应用开发还是将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中介。知识生产力不仅仅是科学研究能力,还包括教育培训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三项知识生产活动之间的协同程度。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能活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正好与三类知识生产相对应,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生产体系。这是高校知识生产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正是由于其独特优势,大学成为各国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