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2)06-0143-07 一 回顾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历程,有两个方面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是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是中国封建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念。前者是建国以后影响我国高校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的直接基础,它形成了强调统一性、消解差异性的教育目标,形成了以简单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和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如果说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社会轻个人的价值观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影响则是持久性的。它构成了我国高校德育价值观的文化基础。“有论者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提出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是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其突出表现是政治—伦理模式,亦即强调教育与政治、道德的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具有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巨大作用……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而言,政治伦理是文化的轴心;政治是道德化的(所谓德政),而教育则是实现德政和教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1](p139)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可以简单概括为“王权政治”,君王是政治是终极目标,是社会人伦的核心,是社会本位的内容实质。所以,无论是传统的道德教育还是政治教育,都不存在西方近代文艺复兴倡导的人的主体性思想启蒙基础。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人不当他是一个立身天地的人。他当他是皇帝的臣民。他自己一身尚非己有,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可说呢?”[2](p45)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观抑制了高校德育的主体性,限制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的发展,进而从观念上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者的综合作用使我国高校德育的主体性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市场经济、信息化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却把高校德育主体性需要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从经济基础的底层把人的主体需要纳入了社会经济生活之中。这样,个体价值的自我关照已经由哲学的理论思辩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需要。而经济利益的需要一旦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张力日显突出。这与计划经济条件下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完全同一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是浑然一体的,个人的需要即是集体和社会的需要,社会和集体的发展是实现个体发展的惟一途径,这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呈现出理想状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打破了这种理想状态,经济实体法人的独立性,经济交往对市场主体差异价值的确证,形成了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竞争环境和由这种竞争环境推动下的自我意识膨胀心态。传统的平衡、单一的社会本位观念不存在了。新的主体意识以个体意识的张扬方式表现出来,并伴随着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其他种种变化迅速的形态影响着社会主体,也影响着青年大学生。 其二,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出现,通过科学技术这个要素,从生产力层面推动了主体性的提升。人类历史产生以来,经济形态经历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工业时代和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不同时代,人的价值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自然经济时代,劳动力成为生产力主要是通过人的体力实现的,表现为自然力和人的体力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主体间的依附性,个体的力量必须通过他人和群体才能够实现。在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大生产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人们由彼此间的体力依赖转变为对机器的依赖,人的发展转变为在与现代化机器的结合需要推动下的局部的片面的发展,人的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机器的异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出现,扩大了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和范围,开拓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人的发展由传统的片面发展自己的肢体转为发展自己的大脑,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理解的“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electric technology)发展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地球。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到延伸一样。”[3](p20)这里,我们并不同意麦克卢汉所主张的把从技术上模拟意识概括为人类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的说法,但是他当时提出的“地球村”的预见的的确确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另一方面,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也同样代替了机器对人的肢体的片面需要,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是主体性。 其三,经济全球化急剧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入世后的经济—社会环境,推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从文化互动层面改变了主体性。 如果说我国入世前的社会是局部开放的话,那么,入世后我们将进入全面开放的时代。入世的影响也必然从经济生活影响扩展到政治—文化的全方位影响。在所有影响中最深层次的是东西方不同核心价值观的冲突。无庸置疑,当中国人在与其他国家的人们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的、思想的和观念的互动,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渗透过来。两种核心价值观正如两个圆,入世前交叉的部分很小,圆心距离也很远;但是入世后,两个圆交叉的部分开始扩大,圆心的距离在接近。在两个圆的边缘交叉范围扩大的趋势下,如何保证圆心的独立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青年大学生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大,而且直接影响到其自我意识的确立,影响到其对主体性的理解。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观念中出现的自我中心,感觉主义等倾向就是实证。从这个意义上分析,青年大学生主观期待的主体性与我国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主体性并不完全一致,二者的本质差别还是对不同核心价值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