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02)06-0059-04 近年来,中国高教理论界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及如何创建中国的一流大学的策略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同时,不少高校也在办学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策略,本文欲对此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世界一流大学概念及特征 在众多论者眼中,一流大学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只能在比较的研究中才能产生。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在世界或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与其他大学的对比评估中产生的。江泽民总书记曾用“四个应该是”全面概括了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和评价一流大学的根本标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与此同时,中国高教理论界也对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上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齐全并拥有一批举世公认的高水平学科。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从一流学科的建设开始的,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那些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几乎都是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较强,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并有几个学科在全球排在前列,其余学科也达到一定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且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学术大师。“一所大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看它是否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会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1]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阵容强大,素质很高,且经过严格筛选程序的挑选,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杰出的科学家或划时代科技成果的创造者。 3.培养一批世界公认的高质量的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世界一流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是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 4.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 5.教学经费充足,科研设施一流。充足的教育研究经费和先进的实验设施及图书信息系统。 6.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大学要由一流的教育家管理,实行教授治校,给教授更多的决策权,且校长能够慧眼识群才,按学术水平选拔和培养人才,千方百计聘请杰出的人才来校执教[2]。另外管理机制灵活,行政效率高,学校管理突出学术导向机制,行政权力被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学校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享有较高的学术自由[3]。 7.一流的学术环境。世界一流大学只有在充分的学术自由前提下,只有在激烈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才能进行永远的开拓创新,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4]。 8.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世界一流大学一般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办学理念。能够不断适应教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5]。 9.广泛的国际交流,开放的办学理念。 也有论者通过比较国际上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发展过程,得出一流大学形成模式的主要特征: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都是适应社会需要,为推动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积极提供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支撑,整个学校教育实力定位是本国或本地区的一流水平,且都是在学校教育实力间的竞争中赢得的[6]。对于上述一流大学特征有论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特征是对一流大学内涵的某些反映,但并不能由此说明一流大学的内涵是什么,即诸多特征之和并不等于一流大学的内在本质。”另一方面,一流大学的外延也存在着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由此认为“一流大学”是一种“模糊集合”[7]。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不确定性,当前有关世界一流大学特征的探讨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我们对这些特征探讨的目的,不是一定要找出一个明确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或特征,而是要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确定一个适切的目标,为其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说要一步就达到哈佛、剑桥等名校数百年才达到的成就,这对我国的高校来说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当做的是把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的探讨结合我国的实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或在探讨世界名校兴衰的同时,结合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为其战略决策提供借鉴和指导,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论者认为,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有的已经或正在纠正,有的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创建实践,主要有:(1)“理工分家”破坏了高校发展的内在逻辑;(2)超速发展重点大学,重点投资难以保证;(3)科研工作起步晚,基础研究相对薄弱;(4)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难以造就拔尖人才;(5)缺乏对适应市场经济的理性思考,急功近利,学术目标不高[8]。也有论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在办学的体制、模式和实践方面所形成的某些偏差,也成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负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