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2)05-0022-05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其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以其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向高层次发展的专业化,与终身教育接轨、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接轨等优势,在短短几年的试点培养中已初具规模,呈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它不只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师范教育向培养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提升的一座“里程碑”,可以认为,它必将成为本科师范院校以及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培养一种新规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新的课程体系,而且要有新的教学智慧,这与时下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已有经验并不完全相同。被称为“改革的最后一座堡垒”的高等学校,在培养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中,因此出现两种保守经验性偏失:向学术型硕士的偏失,使之不能充分支持学习者的实践优势;向实践型本科生的偏失,使之不足以保证学习者达到硕士生层次。本文仅就改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理念问题进行肤浅辨析,希望对纠正正在发生的偏失有所启示。 一、关于规格:对“同层次不同规格”及其适应性教学的辨析 规格问题,在教学意义上就是目标定位问题、教学目的论问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同是硕士学位研究生层次,但其规格不同、类型不同。承担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其以往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以及相关的价值观、教育思维、管理模式的先验定势,很容易导致对教育硕士的不同规格类型的理解失误,甚至就以先验定势中的教育学硕士的规格来要求教育硕士。诚然,人们从理论上似乎可以厘清一些观念,但是实践中的标准把握,习惯化了的教学行为却未必超越,因此,在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意义上,教育学硕士与教育硕士的不同规格常常被误解为不同层次。这正是人们把教育硕士贬抑为“低层次”的内在依据,或者说是个由经验论导致的错误前提。 事实上,不公正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已经在这种误解下发生了。尽管我们不乏各种文本规定,但在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论文指导、答辩及学位授予、导师遴选甚至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各方面实践中,几乎都存在着某些源于“低层次”判断的偏差。在这些领域里,人们不是以不同规格来体现差异性,而是以因循的相同规格降低层次,由此,也就无须以新的教学智慧来驾驭,原本复杂的新事物被异化理解之后反而简单了。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并无根本性变革的教学行为来对待教育硕士,人为地强化着教育硕士们的所谓差距,却无形中掩抑了施教者的保守因循。在评价教育学硕士论文时,有些教师竟以“连教育硕士都不如”为当然依据,无意中表明了施教者对教育硕士规格理解及其教学理念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重申:同层次意味着人才质量、学术(广义)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职业角色地位是在同一层次上,可以说是“另类”、“另型”、“另规格”,但却不是“另层次”。 教育学硕士与教育硕士的规格不同,指的是“类”与“型”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像是高校内部职称评聘中的研究系列与教学系列的不同,是研究员与教授的不同,或者是教学科研型教授与教学为主型教授的不同,甚至是像大学教授与企业里的总工程师的那种不同。具体地来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都是介于学士学位与博士学位之间的硕士学位,所以层次相同;而其规格类型,则与专业倾向性相关,它们同属教育专业,细分则还有倾向教育学或是教育的区别。教育学是一个学科门类,一个科学体系、理论系统,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而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味着一个行为体系、实践系统。这样,同是攻读硕士学位,就有了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旨趣、不同的对教育进行研究、探索的取向,而同是指导硕士研究生,施教者的教学智慧也因此而必须有所不同。 教育学硕士必须研究教育,这是理论产生于实践以及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的道理,相应的教学智慧,因此主要是在理论方面,尽管实践的智慧因此十分重要,实践智慧的贫乏正成为遏制理论发展的关键,也依然动摇不了理论智慧者的尊严;而教育硕士必须研究教育学,这是实践要寻求理论指导的道理,相应的教学智慧,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在实践智慧方面,尽管理论的智慧也十分重要,理论智慧的薄弱也正是实践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缺憾,但只凭借理论智慧依然不能满足针对实践型教育硕士的教学需要。就此而论,如果时下理论界几成定论的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角色关系不是空话,那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教学,就不该是苛求教育硕士们削足适履地来接受高校因循旧制的教学,而是高校为适应培养新规格人才的需要,锐意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率先培养自己的新的教学实践智慧。 如果从发展的趋向来看这个问题,教育硕士这样一种新规格人才,其对教育学科发展的特殊的意义,可能还意味着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种新的发展契机,从这个角度来辨析,高校中生长新的教学智慧,就不只是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且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了。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普遍存在着深重的文化隔离,它们之间因为言语的、心理的、教育文化的诸多障碍,长期不能有效沟通,由此形成了高校教育理论下不去,基层教育实践上不来的尴尬格局。时下,当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以其训练有素的教育实践基础进入高校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认为,这是高校高层理论文化与基层实践文化之间实现架构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将可能产生极富生机活力的一种中介形态的创造:活的教育科学。而活的教育科学,离不开实践的上向求索,也需要理论的下向传播,但旧有的教和学全然无力驾驭它,这就需要有全新的教学实践智慧,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和学的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