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初,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办与湖北省部分博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达成共识,在省内6所博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试行了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非英语专业)英语联考。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19个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实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非英语专业)英语联考,至今已成功地举行了6次,达到了改革的预期目的,实现了我省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在1-2年内,由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全过程自主招生录取的管理方式,向在保证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前提下,全省统一联考科目、统一联考科目考试时间、联考科目统一命题、统一评卷、各招生单位自主划线和录取的管理模式转变。 这项高层次大范围的改革,是继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实行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联考之后,国内首次在区域范围内实行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一、为什么要实行博士英语联考 1997年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成立后,即确立1998年为考风考纪年。湖北省普招办针对群众反映较大的招生、考试问题,在有关高校的提议下,提出试行全省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非英语专业)英语联考,以此加强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风考纪及考务管理,并通过联考完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的办法。 (一)联考前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命题、评卷标准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强,招生质量难以保证。联考前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均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而各招生单位的命题范围不固定,试题的侧重点、覆盖面各不相同;同时评卷工作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由于没有统一命题,也就没有质量比较,有的命题过分强调本校、本专业的特点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需要,使考试成绩的偶然性增大,不利于真实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有可能出现优者被淘汰,差者被录取的情况,致使某些水平相当的考生,因报考不同学校,有的被录取,有的被淘汰,甚至出现考不上硕士的考生反而考上了博士的现象。这就造成了考生流向的不正常,各招生单位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入学水准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证,直接影响择优录取。由于没有统一命题,各招生单位间的考试成绩缺乏可比性,也不利于校际之间考生的调剂录取工作。 2.考试时间不统一,工作效率不高。由于各招生单位的考试时间不统一,部分考生为提高命中率,打招生单位考试的时间差,同时填报两个或两个以上招生单位,结果有的考生同时收到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造成上线人数的虚假现象和名额浪费;又因博士考试各自为阵,无法调剂,计划任务难以完成。 3.造成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一方面由于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重复工作量大,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比较大。同时由于考生报考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缺考严重,也是一种浪费。在其它考试科目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4.不符合公平、公正选才及保密工作的原则。由于命题、印刷、保管、评卷等众多环节均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完成,其中不仅牵涉面广,工作周期长,接触试题的人员保密意识参差不齐,给保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许多招生单位又举办考前辅导班,辅导老师中不乏命题人员,这是招考纪律及招生工作要求绝不允许的行为。此类现象不仅助长了某些不正之风,而且不能使每位考生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进行竞争,考风考纪受到影响。每年省招生办处理关于博士生招生的群众来信,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反映此类情况。 (二)博士生入学考试管理办法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1.“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博士生的入学考试始于1980年,当时社会对博士研究生的需求量很小,且人们的求学目标主要放在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故而报考生源严重不足,许多招生单位的计划数大于录取数,全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在1:1左右浮动,录取率达80%以上。生源不足造成招生单位完成招生计划的压力较大,工作的中心自然重招生宣传,重抓生源。每年搞一次甚至两次考试,以免其他招生单位把原本属于自己单位的生源“抢走”。对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暂时无暇顾及,久而久之,管理的随意性趋于自然现象。 2.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加之国家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都将学历、文凭与职称、职务挂钩,近年来,博士研究生报考“热”也随之升温,且博士研究生招生数经常被列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参数、高校排名的主要依据,故各招生单位都急于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借以提高知名度。因而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 3.博士研究生招生与硕士研究生及其它层次招生相比,自主性大,离散性强。除年度招生计划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下达外,其它各个招生环节,如报名时间、考试时间、年招生次数、考试科目设置、命题范围内容、评分、录取等全部由招生单位自行确定。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招生单位的自主权,对选拔人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前社会风气还待加强,招生管理方式还待完善,如缺乏相应的监督、指导机制,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给控制和保证招生质量带来了一些问题,随着报考快速升温及社会关注程度加大,其不足也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