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台湾的大学院校全面推动通识教育始于1984年9月,至今届满18年。这18年来,大学通识教育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之下,已经从点滴蔚为潮流,成为当前台湾的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流风所及,今日台湾的大学院校行政主管,一般都肯定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999年及2001年通识教育学会在“教育部”的支持与指导之下,针对一般大学院校与技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展开访评工作之后,通识教育更趋普及,其意义也逐渐获得肯定。各大学院校也都设立通识教育中心或共同教育委员会等专责单位,负责推动通识教育的相关教育工作。从现有的成就来看,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也站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之上。 展望21世纪,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如果希望更上层楼,就必须采取一个新的方向,这个新方向就是:从普及到深化。这个新方向是指:在最近18年来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获得肯定,通识教育课程在各大学校园普遍实施的基础之上,经由全校课程结构的改革、个别课程的设计与内容的创新等途径,而提升通识课程教学的深度与高度。这篇论文写作的目的,在于分析大学通识教育“从普及到深化”的新方向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本文第二部分探讨大学通识教育的现况,并厘清所谓“深化”一词的涵义。第三部分分析21世纪大学通识必须力求“深化”的理由。第四部分阐释深化大学通识教育的具体策略。第五部分指出结论性的看法。 2 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深化”的意义 盱衡大学通识教育在现阶段台湾的大学院校推行的状况,基本上已经达到“普及”的程度。所谓“普及”是指各大学院校中通识教育行政单位的普遍设立,以及通识课程的普遍开授。但是,在“普及”的发展趋势中,却也出现了课程的逸乐取向,甚至出现“反知识主义”的倾向,值得探讨。(注:1930年及40年代芝加哥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赫钦斯(Robert M.Hutchins,1899-1977,曾在1929-1945年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曾说,现代人都怀有一种“进步观念”,认为事物的发展一代比一代更好,现代人所拥有的信息、科学知识都比以前丰富,因此,现代人都勇于与过去决裂,其流弊所及遂在知识界形成一种“反智论”(anti-intellectualism),现代的大学其实是一个洋溢着反智论氛围的大学。参看:Robert Maynard Hutchins,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6),pp.24~27。赫钦斯的说法颇有见地,他所担心的现代大学的“反智论”倾向,在台湾地区的大学院校中似乎随着低品质的通识教育而逐渐传播开来,令人忧心。)展望未来,通识教育必须从“普及”迈向“深化”。所谓“深化”是指加强通识课程的知识内涵与深度。“深化”一词的具体涵义有二:(a)课程内容必须回归人本身;(b)课程内容必须为“终身学习”奠基。我们接着阐释这两项论点。 (1)通识教育普及的现况。经过18年的提倡与推动,当前全台湾共150余所大学院校,均已普遍设立协调推动通识教育的行政或教学单位,或设立“共同教育委员会”或“共通教育委员会”等单位,或设立“通识教育中心”;或设立“共同科”或“共同课程组”等。整体而言,各大学院校的校长或教务主管,在口头上都肯定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有其重要性,只是这种肯定常常未能在全校经费分配上具体落实。 其次,通识教育的普及化也表现在各大学院校内通识课程的大量开授这项事实之上。多数大学院校都将大学的通识课程加以分类,如“人文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四大领域,供不同科系学生交互自由选修。另外,也有若干学校以“核心通识”、“技能通识”、“情意通识”、“生活通识”的范畴,将课程加以分类,供学生选修。若干规模较大的学校,每学期所开授各种通识课程常常多达百余门,琳琅满目,学生选课时不仅目不暇给,甚至无所适从。 但是,在全面“普及”的表象之下,许多大学院校尤其是技职院校,却也出现许多问题,其荦荦大者如下: (a)课程的知识承载度不足之问题。近年来许多大学院校所开授的通识课程颇有日趋逸乐化之倾向,例如有些通识课程在“户外教学”的名义之下,几乎已成为学生事务处课外活动组主办的课外活动,知识的内涵大幅降低。2001年“教育部”与通识教育学会访视科技大学通识教育时就发现这个现象,访视报告说:(注:通识教育学会承办:《九十年度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访视结果报告》(2001年10月),第62~63页。) 在“全人教育”的口号下,似乎过份着重生活情意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大学教育应以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为重心的特点。目前台湾的通识教育,这种知识传承与发展重视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 这种现象不仅在若干技职院校相当普遍,在一般大学院校中也是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仍在于对所谓“通识教育”的误解,有些学校行政主管或教师误将“通识教育”认为是休闲性、逸乐性的活动,完全忽略了“通识教育”的“教育”之本质乃在于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思考能力,进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第一个常见的问题。 (b)教学方法的问题。若干大学院校的通识课程,教学方法重视“形式思维”远过于“实质思维”,因此,较不容易深入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例如,九十年度科技大学的访视委员就曾对这类形式主义的课程,提出以下意见说:(注:通识教育学会承办:《九十年度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访视结果报告》(2001年10月),第6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