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2)06-0073-07 范式理论是库恩为探讨科学发展规律而概括的重要理论,因其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而成为一种影响日益深远的科学哲学。它不但对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研究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按照库恩的理论,科学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断否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否定与肯定,进化与革命交替的过程。科学发展的危机时期过后,就是科学革命时期,科学革命是一种破坏,也是一种建设,是破坏和建设的统一[1]。它对教育研究的启示表现在:我们要重视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重视对教育发展的动态模式的研究,特别要重视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发展的范式的研究。当前,特别是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给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现实的环境,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选择,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与时俱进的现实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只有审时度势,主动求变,转换范式,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拟从教育发展范式转换的视角,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实现范式转换的成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既不在过去,也不在将来,而是恰在当前开始实现范式的转换,是有着重要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的。 其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和教育市场巨大潜力的释放。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研究表明,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这是精英教育;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50%之间,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当人均GDP远远高于3000美元时,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将在50%以上,这是普及性高等教育。毫无疑问,社会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经济基础。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从产品主战场转移到知识、技术主战场,知识和信息技术将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的决定因素。一个国家的强弱和经济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取决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产业成了许多国家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一个全球范围的教育市场正在形成。据统计,澳大利亚的教育产业值在所有产业中已居第三位。再如,20世纪80年代年以前,英国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直接拨款,90年代末以后,教育领域引入了市场经济理论,逐步拓宽筹款渠道,增加非政府的经费收入。英国政府对教育输出大力支持,教育已成为一个产业化市场,相当一部分办学经费来自海外学生的学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我国对教育产业化的认识也逐步开始重视起来,1999年1月,中共中央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重要基础性和生产性的投资。认识到教育发展对其他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符合扩大内需要求。 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结果,目前我国城市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增速为年均20%左右,我国居民储蓄的10%是作为“教育消费”预留,高于用于购房的7%;以我国现有的2亿3720万中小学生和1175万高校在校生计算,如果每个中小学生年均教育支出2000元人民币,在校大学生年均1万元人民币,则一年的教育总支出为6000亿元人民币,加上各类学校自身建设经费、教职工工资等,我国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在释放过程之中。 其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物质需要的逐步满足,精神需要开始成为人们追求的重心,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了群众基础。其实,这也正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的人的高级需要,以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第三思潮,既不同于弗洛伊德学派只注意人的内在固有因素,也不同于华生行为主义只重视外在的环境因素,而认为必须实现二者的结合。为此,他把“自我实现”加以界定,“说到自我实现需要,就是指促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2](p.178)当然,必须看到,人们趋之若鹜的上大学愿望,相当程度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以为是精英教育。这也为以后的择业、就业埋下了认识的障碍。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超前的观念,而根深蒂固的精英教育观凸显了人们观念的滞后,表现了人们传统观念的强大惯性,实现这一转变非常不易。在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精英教育观念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瓶颈。如何做到以观念为先导,既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又超越传统观念的藩篱,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三,社会平等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反映。20世纪以来,教育的功能被人们所重新认识,它不但包含文化的、伦理的、经济的价值,而且包含民主的价值。事实上,只要我们认真考察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实现都是在人民群众要求社会平等的思潮推动下完成的。高等教育理论界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存在的意义在于探索高深的学问,这种复杂高深的学问只有少数精英才能掌握,所以,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另一部分人认为,高深的学问的探索并不在于满足少数人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掌握,这样,才对国家和社会有利。后一种意见逐步占了上风,这本身表明了教育平等理念的重要性。二战以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各国的重视,这是民主主义政治要求的必然体现。他们要求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增加入学机会,实现教育公平,甚至不惜降低入学的标准,他们要求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当前需要,在现实中的直接表现就是形成了强大的要求扩招的社会舆论。在当代中国,教育平等是实现社会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满足莘莘学子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方面,也是教育领域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行动。在我国西北地区,人们用朴实的言语表达了这一理念: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