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明冲突论的解释,中法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是足以导致冲突的。中法文化年的举 办,却完全超越了“文明冲突”的咒语,并在事实上树立了不同文化传统国家间平等文 化交流与对话的成功典范。 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宝库还是“酱缸”?在不同的历史与现实背 景下,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同样的文化内容与文化现象,在国力弱 小时,会被视为疽痈,国力强大时,则会被视为瑰宝;国力弱小时会成为他国羞辱的对 象,国力强大了则成了他国他民族尊重的理由。 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的功能发挥,还在于交流的持续性,更在于民间性与日常性。可 以说,只有两国人民日常的交往才最真实地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细微之处。当我们的 精英的贵族气的饮食文化在巴黎展示时,同时却有无数普通的中餐馆在那儿经营着,试 想当地的老百姓会更认同哪一种中国的饮食文化呢? 10月6日,筹备了两年多的法国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巴黎开幕。按照中法两国政府达成的 协议,现在起到明年10月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而从明年秋天到2005年7月 法国将在中国举办文化年活动。中法在对方国家互办文化年,不仅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 ,而且在中国文化外交史上的里程碑式意义,必将被人们历史地认识到。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在友好国家举办过各种各样的“文化节 ”、“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季”,地理上从拉美的智利、巴拿马、古巴、墨 西哥到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从中东与非洲的埃及到我们的近邻日、韩,从东欧的罗马 尼亚、保加利亚、北欧的芬兰到西欧的比利时及至英伦三岛,可谓遍布五湖四海,在法 国的中国文化周或文化月活动也已持续数年,但“久已有之,以斯为盛”。这可以从多 个方面来说,首先,持续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中法文化年活动将跨越三个年头 ,不再是意思意思走过场。内容上,则几乎包括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古文物到新发明 ,从丝绸到瓷器,从服饰到饮食,从科技到教育,从文学、艺术、影视到体育、戏曲、 杂技,从主流到民俗,从三星堆、孔夫子到西关风情、连云港女子民乐,等等,说是意 在全面弘扬中国文化,不可怀疑。其次,高密度与多层次。主要活动项目达300项,其 中重点的60项,使法国人天天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主题则分古老 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交流活动不仅在两国政府部门之间,也在双方46对 友好城市之间展开,其中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分别在其友城举办文化周。其三, “大文化”的理念。这从内容的包涵性上可以看出,它已大大突破仅是舞龙舞狮与文物 展出的狭隘性,而是力图展示一个全面的中国。最重要的是,最后,正在崛起的中国与 一个西方主流大国实现了完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对话,远远超出了中法双边关系,而具 有一种更广泛更深远的象征意义。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外交的涵义与未来 。 在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外交与国际关系的重要领域,比之政治与经济,文化是一种 “软权力”,但更具有渗透性。虽然文化体现为一定的物,但主要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实 质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文化又与“文明”一词相伴相生。冷战后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 的地位上升,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交往与相处,按我们中国人的历史经验,早已知 道“和而不同”的道理,但执其一端者,如塞缪尔·亨廷顿,却演绎出“文明冲突论” 。如果按文明冲突论的解释,中法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是足以导致冲突的,更别说友好 平等地交流和相互学习。中法文化年的举办,却完全超越了“文明冲突”的咒语,并在 事实上树立不同文化传统国家间平等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成功典范。 其实,文化在国际关系中一般并不单独出场,它总是与政治、经济等因素结合在一起 发生作用。文化外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而“文明冲突论”恰恰也栽在这儿,因为它 回避了政治与经济、权力与利益这些国际关系中最简单、直接的因素。再依此来看中法 文化年的举办,就能明白其背景之所在。法国在西方世界中与美国闹“独立”,是出于 维护法兰西的大国地位,尤其到了冷战后,它对世界政治的理念与美国有很大差异,寻 求多极化是为了制衡美国的“单极霸权”。在这一点上,法国与中国有共同的认识与利 益。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正处于“崛起”之中,这对于 法国来说,有巨大的合作价值。经过冷战后时代的国际风云变幻,中国与法国终于走向 “战略伙伴关系”和“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没有这样的大背景,就不可能有两国政府 极力推动的文化上的合作与交流,只是文化交流将会深化政治与经济合作,将会把两国 的伙伴关系推到一个新境界。文化交流既是国家间关系的最基本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让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并喜欢对方的文化,这样的伙伴关系就会具有更强的民间基础,从 而更加可靠。这是文化外交的功能所在。 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也是现今中国国际地位的一种印证。一个历史上曾经侵略过我国 的西方列强,在今天成了文化上愿真正“平等待我之民族”。给我国人民的启示何在? 盖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它的文化才 会受人尊重。而一个积弱积穷的民族,即使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还不成了人家掠夺的对 象?有多少过去散失的文物今天国人要重金买回?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痛,也许 你忘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羞辱,也许你忘了,但这或许是好事,因为只有国家 变得强大了,一个国家的人民才会放下过于沉重的记忆,在自己的文化中自然而然地生 活。中国是巨龙,还是睡狮?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宝库还是“酱 缸”?在不同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同样的文 化内容与文化现象,在国力弱小时,会被视为疽痈,国力强大时,则会被视为瑰宝;国 力弱小时会成为他国羞辱的对象,国力强大了则成了他国他民族尊重的理由,这样的例 子太多了,不举也罢。文化有强势与弱势之分,原因就在于国家力量是强还是弱,中国 强大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才会顺理成章。二是,只有国力强大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才会有文化的自信力。鲁迅先生曾追问“中国人丧失掉自信力了吗?”那是一个我们国 力积弱、受人欺凌的年代,文化虚无主义者、全盘西化主义者比比皆是。即使到了1980 年代,“河殇”流行,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关于儒家文 化使中国不能像西方那样走向现代化的断言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精神障碍,中国知识 分子的“文化迷惘”心态可见一斑,因为我们发现了与西方强国财富与权力巨大的差距 。一个缺乏文化自信力的民族,其文化是不可能受别的国家与民族尊重的,要强者平等 对待你只能是一厢情愿,更何况我们自己先软了下来,自暴自弃。而今天,我国的财富 与国际政治权力已有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已大大提高,文化自信力就回来了,原先一度 弃之如敝屣的文化,现在又成了民族的骄傲。文化自信力回来了,我们也就能以平常心 与“强势文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