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性别的角度看, 人类是由性别人组成的,因此,性别文化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 来,人们在考察和研究文化时,性别文化往往处于边缘状态,甚至是被遗忘的角落。在 今天,当男女平等已成为三大基本国策之一,当“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已日益成 为一种民众意识,当许多妇女议题已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时,加强性别文化的研究,探讨今天中国大陆性别文化的特征,推进先进性别文化的构 建已是势在必行。 一、性别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从词义上看,性别文化由“性别”和“文化”两词组成,就“文化”而言,《辞海》 有三种解释,其中与本文相近的一个解释为:“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 构。……”(《辞海》编辑委员会,1995,第4022页)而另一部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辞典 》有关“文化”的四种解释中与本文相近的一个解释为:“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罗竹风,1997,第4023页)这两解的一个共同点是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总和论”的最大优点是概括性强,而与之相对应,其内涵的最 大不足之处便是它有更关注主流文化而轻视、忽视非主流文化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 女性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研究的边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将文化局限于 “特指精神财富”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是人们往往轻视乃至忽视物质财富实际上是精神财 富的主要载体之一,内蕴和代表着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将古玩仅仅看成是保值和投资 的对象便是最典型的表现之一。由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本文更倾向于以下对“文 化”的定义,认为这一界定是更为准确和适应性更为广泛的: 文化“为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 义具体化的物质实践。”(戴维·波普诺,1987,第97页) 这一定义具有两层含义。首先,它认为文化表现为某一社会或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及 体系,即文化是精神性的,并且这一精神具有一种共同性;其次,它认为文化同时表现 为某种物质实体,而这一物质实体是使具有共同性的精神具体化的载体,即,文化也是 物质性的,并且,是某种具有共同性的精神的体现。当然,这一定义有其不足之处:一 是它没有指出物质实体和行动对价值观念及体系的反作用,而事实上,这一反作用也是 十分强大的;二是它忽视了文化的总体性意义,即文化可能是某一社会的,也可能是整 个人类社会的。所以,作为一种弥补,本文提出如下修正性定义: 文化是由社会或某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实 体化的物质载体和行动;而这些物质载体和行动对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塑型和转变的反作 用力也是十分强大的。 就“性别”而言,今天,跨学科的研究表明,人具有五种性别:1)以性染色体为载体 的基因性别;2)以激素为载体的生物性别;3)以性生理特征为载体的生理性别;4)以某 种心理认同或否定为载体的心理性别;5)基于基因性别生物性别/生理性别之上的以对 不同性别的理解、规范和认可为载体的社会性别。由此出发,本文所谓的“性别”并非 只是指基因/生理/生物意义上的性别,而是包括了心理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性别,并非 只是指五种性别表现为同一性者,也包括了五种性别表现为不同一性者:如,基因/生 物/生理性别为女性,而自认为和表现为主流社会所认为的男性者;或者反之;并非只 是指性别原生态者,也包括了性别非原生态者,如变性人;并非只是指表现为多数/主 流性别存在的单一性别者,也包括了只占人口少数但确实为一种性别存在的非单一性别 者,如亦男亦女者。总之,由于人的性别存在不仅仅只是一种基因/生物/生理存在,也 是一种心理/社会存在;由于人的性别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原生态的存在,也是一种变化 性的存在;由于人的性别存在不仅仅是同一性/单一性的存在,也是一种多元性的存在 ,所以,性别文化事实上是涵盖了多种性别存在,并表现出对不同性别的差异性对待, 进而使这一差异性对待制度化和合理化。 通过“文化”和“性别”两个概念的梳理,本文认为“性别文化”应界定为:由社会 或某一些人共同承认的有关性别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实体化 的物质载体和行动;而这些物质载体和行动对有关性别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塑型和转变 的反作用力也是十分强大的。 这一定义强调四大点:第一,性别文化在一定时空内具有普适性;第二,性别文化具 有精神性;第三,性别文化具有物质性;第四,性别文化具有制度性;第五,性别文化 的精神性、物质性和行动性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运作;第六,与其它文化一样, 性别文化获得传承和积累的基础在于认同。 据此,性别文化至少应包括以下十一个方面的内容:1)它对不同性别的价值定位及其 后果;2)它的传承与积累;3)它的建构与塑型;4)它的共同性与差异性;5)它的阶段性 与流变性;6)它的物质基础与物质表现;7)它的行动基础与行动表现;8)它的意识形态 基础与意识形态表现;9)它的制度化及其表现与运作;10)它的物质性存在、精神性存 在制度性存在三者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运作;11)它的合理化,如成为一种大众理念 和合法化,如成为一种行为准则乃至法律的过程;12)它与其它文化的互存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