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业 艺术品拍卖是一种以公开出价和竞价方式售卖被委托寄售的艺术品或私人拥有的文物 藏品的商业行为,一般由专业的艺术品拍卖企业进行。艺术品市场主要由画廊业、艺术 品拍卖行与艺术博览会组成。艺术品的消费链条实际上主要由公私立博物馆、个人收藏 者、企业和艺术拍卖机构构成。艺术品市场的发达与否,已成为显示国民经济收入和国 民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尺。 拍卖业是个古老的行业,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艺术品拍卖是拍卖业的后起之秀而 且潜力巨大长盛不衰,全球著名的索斯比拍卖行和克里斯蒂拍卖行均以此蜚声国际。 艺术品和文物私人收藏品拍卖业作为商业性行业在西方历史悠久,在西方是市场化程度 最高的文化产业。凡·高、莫奈、毕加索的作品动辄几百万美元、上千万美元,与西方 艺术品市场的炒作不无关系。以著名的索斯比拍卖行为例,它利用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 地区建立的分支机构,每年度在全球举行500多场拍卖会,成交额年均15亿美元以上。 中国自1992年恢复艺术品拍卖市场,1997年正式实施《拍卖法》后,国内艺术品拍卖 业发展迅速,当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 猛,目前年交易额已达人民币30亿元,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北京以拥有琉璃厂、荣宝斋 以及近年来自发形成的潘家园文物市场而蜚声中外,加上10年来先后成立的嘉德、荣宝 、中鸿信、华辰、太平洋等艺术品拍卖公司,如今占有了中国国内80%的市场份额。一 度盛况空前的北京、上海、广州艺术博览会的运作,已经完全市场化。据有关报道,目 前国内艺术品和文物收藏者已近4000万人,文物古玩市场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人民币。 2000年,一件“明五彩鱼藻纹盖罐”,以4404万港元成交,创造了中国文物市场交易价 格的最高纪录。 这些年来,中国书画艺术品行情节节看好,现当代中国画家如张大千、傅抱石、齐白 石等的作品,已进入了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人民币的价位。据《艺术市场》披露,香港 佳士得2002年秋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成交的前6名,价格均在百万港元以上。张大千的 一幅泼彩朱荷屏风,2002年10月28日在香港以2022万港元成交,刷新中国近代书画拍卖 的纪录,亦是首幅成交逾千万元的中国近代书画作品。至于古代书画的市场价值,据陈 履生《2002年美术述评》透露,2002年4月23日,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2530万元人 民币的价格打破以往纪录;12月6日,米芾的《研山铭》手卷又以2999万元人民币再破 纪录;不久前上海博物馆在以450万美元购得北宋祖刻《淳化阁帖》,成为迄今为止中 国书画价格最高的艺术品。其他如明朝永乐《刺绣红夜摩唐卡》在香港以3087.41万港 元的成交价打破中国及亚洲刺绣工艺品最高成交价世界纪录。 尽管如此,我国艺术品市场和文物市场的发育仍然远逊于发达国家。有资料表明,当 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时,人们对艺术品收藏才有需求,达到1万美元以上,艺术品 市场就会迅速形成良性机制。有专家估计,中国目前的专业和业余画家多达百万人,但 由于经济收入水平、文化消费观念和市场发育水平的限制,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 城市,中国数百个中型以上城市的艺术品市场远未形成,因此艺术品进入国内市场数量 有限,有相当部分已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际市场。 城市会展业 会展业是具有开放性、公众参与性,以高新科技产品、文化和艺术品展示和人文与经 济信息交流为基本内涵,按照市场经济机制来运作的各类展览和会议的文化服务业。它 主要分为展览和开放性会议。展览主要类型有:文化艺术展如美术展、图书展、影展、 摄影展、教育展、旅游展、文化博览会等,商业文化展如车展、航空展、名牌商品展、 百花展等。会议是利用设施服务于各种开放性会议尤其是国际性会议以获取效益的产业 ,如各种开放性的论坛承办者所经营的会议服务业。 会展业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实质上是商业和文化有机结合、具有连带效应的 边缘性产业,它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面镜子,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文化产业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和现代传播手段的高新科技化,城市会 展业以一体化服务与规模化经营正在迎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黄金时代。世界城市会展业 已经产生并正在产生巨头,比如德国的CEBIT、美国的COMDEX和中国台湾的COMPUTEX, 就是以信息资讯为特色的世界著名展览会。同时,全球众多的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 、博物馆常年在其固定的场所举行大型展览,像“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国际性美术展 早已成为艺术产业的品牌。还有各种各样文化特色的国际性博览会如世界博览会、世界 园艺博览会、世界科技博览会、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早已成为蜚声全球的会展产业品牌。 作为世界博览业故乡和主要举办地的德国,会展经济给它带来的收益每年都在200亿欧 元以上,为23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资料显示,全球规模最大的德国汉诺威博览会每年 举办展览50个,参展商24800家,观众250万人次,营业额近1亿欧元。2001年该展达到 创纪录的85万人,参展厂商达到7280家。如今,德国已经把博览会这一品牌的经营和资 本投入转向国外,其展会公司2002年营业总额的国外经营所得达到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