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 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对于地域文化,有的学者专 注于器物、风俗层面的地域文化研究,有的学者则倾向于地域的文化的历史研究,其实 这两种研究方法既有其合理性又不免其偏狭的一面。物质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要素, 但文化类型意义上的地域文化更多地是指涉各有特点的文化精神及其价值取向,特别是 文化心理结构。它们一旦形成,就是相对稳定的,深深地积淀在该地域人们的存在状态 之中,并且对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地域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历 史的研究,因为地域文化并不是一个僵死的、静止的概念,任何文化区作为一种文化共 同体都是历史的延续,都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也有一个不断淘汰、更新的过程。但 单纯孤立的历史现象研究往往难以抓住地域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地域文化类型或模式并 不是全部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总和或集合,而是指各种文化形态体系的有代表性的 、具有因果联系的、最有特色、最能显示一种文化的本质属性的特征。研究地域文化必 须在深入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现象的同时,密切地关注现实,把现实的文化现象、文化问 题同对历史的深入思考结合起来,透过文化现象挖掘根源,找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的核心 特征丛。 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那么决定不同地域的地域文化的个性的 因素又有哪些呢?首先,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区域文化形成的最初始、最基本的动因。其 次,地区的历史进程、经济存在方式是决定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最本质因素。再次,这 一地域的人口构成、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发展水平也是决定地 域文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最后,从上述内容每一次历史性变化的起因、方式、结构 性内容的强弱显现、走向等结节点切入进行分析,常常会从其独自特点中发现影响和决 定该地域文化基因性特征的机制性因素。简言之,不仅是该地域文化是何样的,它是如 何产生变化的特点与规律往往更具有对该地域文化进行“解码”的意义。 如前所述,地域文化的形成根源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东北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三面为山水环绕,中间是贯穿南北 的东北大平原,仅在南部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和中原相连,山海关像一把大锁,牢牢地锁 住了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通道。这大大阻碍了东北各民族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就其内部地势而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无山川阻断,成浑然一体之势。因此,尽 管关东地区历史上曾是个多民族的聚集地区,但由于东北地区内部的地理环境是通放的 而不是隔绝的。这就为各民族自由出入、开展经济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使诸 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促进了东北经济与文化的共同体的形成。 提起东北文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赵本山的小品,雪村的歌,想到东北人的豪爽、简 单,重感情、讲义气等地域性的国民性格,实际上这些只是东北表层性的文化现象。透 过文化现象,结合对东北的历史的研究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东北文化的一个很 重要的本质特征,那就是不完全、不成熟性和世俗化倾向。这种不完全与不成熟性首先 来自东北古代历史进程的间断性和近代历史的匆促性。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史,同中 国文化的中心地带相比,东北有着诸如过程内容、时间长度、变化方式、遗产标识等多 方面历史性的缺失。与中国的主导文化很早就进入文化成熟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 斯语)(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谈到公元前800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的 精神基础几乎同时,但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这就 是所谓“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意味着决定着它的整体结构,主导着它的进化方向 的文明核心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文化体系的成熟,相当于生命进化进入了有确定细胞核 的高级阶段。“轴心时代”的文化特征是:其一,感性经验退居次要地位,理性思维升 到主要地位;其二,抽象概念日趋明确、固定,原始的想象力被纳入规范化的思维之中 ;其三,用文字表述的知识积累,形成经典文本,并且广泛普及,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 背景;其四,从杂多的因素中,抽象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如中国的道、印度的梵、希腊 的逻各斯、以色列的上帝),用以对复杂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解释。)相比,历史上东北社 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没有形成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根基,因而其文化是相 对不成熟的、不完全的文化。它表现为四点:首先,在东北文化中并未形成根深蒂固的 理性思维的习惯;其次,原始的想象力(尤其是萨满教文化)在东北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其三,用文字表述的知识积累很少,没有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广泛普及的经 典文本。其四,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主导其文化前进方向的核心观念和基本原则。中华 文化的主导文化是自觉形成的,有系统的理论著作和深入的理性思考,是以“道德”为 中心的文化,而东北地域文化却是自然自发状态的、原始的朴素的、以“生存”为中心 的,更多世俗化倾向的文化。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其价值取向往往是 世俗的、实用的。 但正因为东北文化是不完全和不成熟的文化,又使得东北文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 为越是成熟的文化传统越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守性,面对外部挑战的应变能力越差 ,最后会趋于僵化。东北的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型的文化,它的文 化变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外来文化的接触。同时东北文化有很强的世俗化倾向,文化 底蕴不足,缺少理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这决定了东北更易接受那些表层的、物质技术 层面的文化,而对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则不敏感,缺乏理性的文化思考能力和更 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因而难以有持续的、原生性的内在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