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03)03-0050-02 文化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动作用于经济基础的重要上层建筑。从文化对 人类特有的功能角度来看,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表现”(皮尔森,《文化战略》, 第二页),也就是说,从文化与人类的生存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能动的适应环境和解 决其生存问题的手段,这种方式和手段又是通过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以价值观为 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来完成和实现的。[1](P5—8)。90年代以 后出现了一批说“酷”话、做“酷”事、唱“酷”歌、穿“酷”衣、敢做老一辈人想都 不敢想的“酷”工作的“新人类”。他们身上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元素,其中既有积极热 情、健康向上的合理成分,也有消极冷漠、庸俗盲从的不合理成分。这些文化元素的杂 糅与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一种青年文化——“酷”文化。所谓“酷”文化,就是一种游 离于主流文化以外的青年文化、弱势文化、消费文化,主体是青年人,是表现青年群体 的生活方式、品位、消闲娱乐要求以及价值观、社会关系的现象。[2]它具体表现为生 活、行为方式的怪异,反常。如反对现实、挑战权威,喜欢颓废的方式生活,放荡不羁 ,率性而为等等。 1 “酷”文化的产生、表现以及特征 1.1 “酷”文化的产生——社会转型的产物 中国现今的“酷”文化是转型时期出现的而且与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背景密切联 系的亚文化。这同美国的“嬉皮”文化是一致的。“酷”文化作为亚文化是与社会变革 、主流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在美国,“嬉皮”文化的产生有三个比较关键的社会背景因 素:首先,由于50年代婴儿潮造成60年代青少年所共有的认同感;其次,战后经济的极 大繁荣,青年不必把很多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有更多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做自己的事; 再次,大众传媒为了迎合这一代人,加大对新奇事物的追求、追捧。有所不同的是,除 社会背景与主流文化的改变引致以外,中国酷文化的产生还有外来文化进入所产生的影 响。 目前,中国处于一个全方位的变革时期,社会运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社会结构而言,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 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变,传统的顺应性、共性化等观念被洗礼。经 济体制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此时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也随之转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化的冲突中,在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较量中,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一些新 元素被青年所接受、学习和模仿,产生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青年文化——“酷”文化 。其内容包括批判现实、选择对抗或漠视、极端个性化等等。这个“酷”文化是一种具 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沉淀在这个时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情感和理念。[3]需要 说明的是,“酷”文化并不违背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它是反常的,但不违法。 1.2 “酷”文化的表现 首先,在不同的青年年龄段,“酷”的表现不同。雅虎(中国)和“荷氏”联合在2001 年做的调研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酷”在青年身上的表现是不 断变化和校正的心理曲线,从单纯到向往独立和自由;从比较理想化回归现实,于是就 有了从虚拟型的“酷”生活方式到物质型和精神享受型的“酷”生活方式,再到实干型 的“酷”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穿着上也可以看出,中学生认为最“酷”的穿着是能吸引 他人注意的个性化服饰,而大学和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则倾向于使用个性化、休闲 化、便携的科技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电脑等被选为“最酷的配饰”。其次 ,从性别上看,男子心目中的“酷”是事业上的成功、CEO、老板;在女子心目中的“ 酷”是海边小木屋、购物、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等。[3] 1.3 “酷”文化的特征 1.3.1 “酷”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 “酷”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年龄现象,是一种青年文化,代表着年轻人的价值指 向。早熟的新一代青年渴望快速成长,他们用时髦、甚至疯狂的方式投入到“酷”当中 。社会冲突论是西方社会学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强调冲突的积极作用。从这个角 度看,在家庭和学校等青年众多的社会组织中,老师和家长对“酷”表示出蔑视和反对 ,而对青年来说,“酷”的意义重大。“酷”文化可以缓解涉世不深或只有极少社会资 历的青年对社会的恐惧和自卑心理;可以使青年独树一帜,强装老成,在社会中获得一 种自尊。[2] 1.3.2 “酷”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 从起源看,“酷”文化是一种社会弱势群体采用的防卫姿态,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弱 势文化”。从初涉世事的角度来说,青年本来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社会转型中,青 年困惑很多,青年需要自己的文化来缓释压力,从精神上保护自己。弱势群体常常遭到 主流文化的排斥,或者在主流的评价标准中处于边缘地位。“酷”文化作为青年人自有 的文化,在帮助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宣泄对社会、对现实产生迷惘到一定程度的不满 的情绪的同时,也实现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完全阀的功能。[1](P31—34,65—69) 1.3.3 “酷”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 酷文化里面包含着自恋、疏离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它与重视信仰、希望、勤奋、节 俭、自律、谦虚、节制等传统文化相对立,而这些传统,也正是消费主义所要推翻、消 灭的价值观念。“酷毙了”这个流行口语把纵容享乐达到了极致——甚至和死亡联系在 了一起,例如在西方比较突出的吸毒、纵酒、性狂欢等。现代商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传媒利用广告奋然鼓吹蕴涵消费主义的“酷”文化,兜售所谓“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念,大批花花绿绿的杂志刊登着数不清的宣扬时尚之道的“酷”文章,为我们描绘了 一个“酷”的世界、“酷”的时代。“‘酷’是解放了的消费方式,包含了对于广告目 的的批判性认识。”“酷”的商品与“酷”的代言人(主要是明星)的结合,为商家创造 了极高的利润,而主要消费者——青年也得到了文化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