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P3-05;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3)09-0124-0 5 大众文化、因特网文化、后现代主义这三个概念纠缠一团,呈现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首先,当代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倾向造成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合流之势,艺术家的沙 龙延接民间的狂欢,大众文化更加理直气壮而且有模有样;其次,因特网为如此的联欢 提供了家园般的场地,并借此显露了自我的本性:天生面向后现代与大众。再次,因特 网不只是消极的场地,麦克卢汉有言,“媒介即是讯息”[1],一种文化必然包括这种 文化的传播方式,甚至为传播方式所塑造。在这个意义上,因特网对后现代主义和大众 文化具有强化和异化的意义。考证三者的诞辰可能意义有限,历史的必然性使三者交汇 在此刻,并共同造成了当代文化的特征。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方式最终具有决 定性的意义,毕竟是信息社会的背景孕育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因而作为信息技术骄子的 因特网在根本上影响着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品格与面貌。 一、因特网的大众文化品格 因特网作为尖端的计算机技术在诞生之初确乎是精英的“话语”,但只用了约20年时 间,因特网就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 且后来居上,迅速改变着当代文化的格局和性质。究其原因,在于因特网具有天然的亲 大众文化的品格。 1.大众化:联盟的基础。大众文化依赖于现代传媒,而以“电子媒介”为主的现代文 化传播手段,根本特点在于广泛性和平等性。在纸质媒体为主体的时代,信息传播(如 一本书)具有相对单一的指向和确定的范围,而电子媒体具有天然的弥漫性和大众性, 其受众范围和数量一般可以以信号覆盖的面积计算。从这个意义上看,因特网具有无可 匹敌的优势。 最有说服力的是数字,即上网人数的“大众化”。在中国,因特网的发展只有十年左 右时间。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3 /1)表明: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2083万台,上网人数达591 0万。预计2003年年底网民总数达8630万。如今宽带技术正在大规模铺开,信息高速公 路直通千家万户。于是这张从美国伸展开来的国际因特网,非但大众化,而且是全球化 的大众化。 数字当然需要技术与经济的支持。从技术上看,因特网的核心是尖端技术,但应用并 没有很高的门槛,甚至不比电视复杂。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以及建立 个人主页,都是简单操作,而且不断地图形化甚至傻瓜化,用计算机术语来说,具有友 好的“人机界面”,真正地面向大众,面向大众文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规模化 ,上网费用也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如此技术与经济的大众化,必然导致人数的大众化 ,并进而造成网络文化内容的大众化。这是因特网与大众文化联盟的基础。 2.商业化:相似的生产机制。因特网的发展壮大归根结底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因素,“ 摩尔定律”驱动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制造需求,需求反过来促进生产;而网络经 济虽然自身泡沫铺天盖地,但毕竟在客观上发展了因特网。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因特网 首先是产业和商业。以网络游戏为例,在表面的文化图景下,提供驱动的是经济暗流。 游戏者需要买卡,于是游戏者也是消费者,文化本身成为商品。既是商品,文化的制造 者就必须遵循商业化的规律,比如迎合大众口味,追求时尚,华丽包装,一次性消费, 惟利润是求,而不能考虑消费品的价值内涵和道德含量。于是因特网为经济目的而制造 内容,以商业的手段商业化了文化,还遵循了与大众文化一致的生产机制。于是因特网 很自然地实现了与大众文化的合流,成为大众文化的最有前景的生产基地和营销渠道。 3.通俗化:共同的美学标准。大众化与商业化决定了因特网文化的美学水准。因特网 是个开放、无主、平等的世界,社会身份虚化,文化权威消失,高雅文化门庭冷落,大 众文化占据绝对优势。CNNIC的第十一次(2003/1)调查统计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 轻人所占比例高达37.3%,大学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低收入者仍然占据大多数 ,上网目的以获取信息居第一位(53.1%),其次是休闲娱乐(24.6%)。“获取信息”过于 模糊,不说也罢。几乎每个网吧给人的印象都是: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和听歌 曲显然占据主流。网络文化的制造者和消费者决定了文化的内容和品质。以网络文学为 例,从痞子蔡到安妮宝贝,从《大话水浒》到《悟空传》,尽管作者可能具有良好的文 学品位,但为了“网络生存”,都不免走通俗化的路线,以反讽的、“无喱头”的后现 代精神消解文学传统和高雅文学。而那些以高雅文化标榜的网站基本上都是偏安一隅, 只为少数人所关注。因特网文化以大众为对象,通俗化便不可避免。它遵循了与大众文 化共同的美学标准。 二、因特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关于“大众文化”众说纷纭,但在二元论思维的支配下,一般视之为高雅文化(或精英 文化)的对立面,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指责为“文化工业”的庸俗商品和麻痹大众意志的 毒品。至于大众何以需要并且愿意麻痹,资产阶级文化精英们无法解决。后现代主义诸 家换了个思路:山不就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就山。他们要解构一切二元,消解所有理论 ,回归多元,回到生活,精英文化因此失去深度,十分接近大众文化。如当前流行的行 为艺术、装置艺术、艳俗艺术以及电视“真人秀”等类型,已经朴实得足以让大众们信 心倍增并感恩涕零了。如杰姆逊所言:“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姿态,我们今天的群众不但 易于接受,并且乐于把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