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3)03-0049-06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文化观念必将发生变化,新的就业观、财富观、教育观以及各种社会群体对本群体和他群体社会地位的认可、认同观念逐渐形成。对这些新的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已有人从经济、政治角度做过分析,但从阶层结构变化的角度来阐释的却并不多见,本文就试图从这个角度做一尝试,分析阶层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文化观念变化的影响。 一、重新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标准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结构相比,阶层分层日益复杂,显然,对已经变化了的和正在变化中的社会各阶层,单纯地用传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作标准来划分,已经不能说明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社科院的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采用以职业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是一科学的划分标准。这一标准基本上能囊括社会的全体成员,说明他们各自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所以本文也采用这一标准来划分、分析。 以职业类别为阶层划分的基础,是因为职业能够对人们的经济地位、思想文化观念、群体认同感、群体排他感、社会地位的确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指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力和使用形式,使用权力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经济地位,从而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文化资源是指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拥有量,具体表现为受教育的年限、学历、文凭、各种资格证书、各种技术培训。文化资源占有的多少对人们的社会名誉、社会声望起着无形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资源拥有量对人们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的决定作用将会不断加大。 二、1980年代以来成都郊区农民的分层现状 成都是西部的中心城市,其郊区农民的分层状况有着自己的趋势和特点。笔者在成都郊区两个完整的行政乡(行政区划变化后,其中的一个行政乡现在已经属于成都市的一个区所辖)和几个行政村,通过问卷、座谈和资料调查,再把几种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用上述标准进行分析,对那里农民的分层现状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调查中问卷共发放5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473份)通过典型调查,对成都郊区农民的分层状况可见一斑。总的说来,1980年代以来,从成都郊区的农民中分化出了6个阶层,即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及个体户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农村知识分子阶层,各阶层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1.农业劳动者阶层 这个阶层是以土地为生产资料,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全部和大部分生活来源靠农业收入的群体。通过20余年的发展,在成都各区,单纯从事农业的人员几乎没有,在成都郊县,这种人还有一些,但与20年前相比,人数已大为减少。 就农业人口的增减来看,我们采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年代,即1980年代初、1990年初、21世纪初的数字来说明问题。根据双流县白家乡1982年年末统计,全乡总人口为2126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87人,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仅为总人口的4.64%,农业人口占95.36%[1];1992年白家乡的总人口为22915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2142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6.62%;这里需要把1992年的情况加以说明,1992年白家乡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似乎还略高于1982年,但并不能据此说明改革开放10年后白家乡的农业人口反而增加了,这是因为1992年的统计是根据户口来统计的,并不是依据职业来统计,而是其它行业,不像1982年的统计,农村户口的人员从事的就是农业,因为在1980年代初,农村村基本上没有其它行业。如果1992年以职业来划分,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肯定远远低于1982年的比重。这个结论我们从1992年白家乡乡村劳动力的分布上可以证明。1992年白家乡劳动力合计为14753人,其中从事农业的人有5623人,从事牧业的有2433人,渔业的有23人[2],把从事农、林、渔业的人员都算成农业劳动者,其在全体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为54.76%,其余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员在全体劳动力中的比例为44.34%。实际上,以乡村劳动力职业的变动统计来说明农民阶层的分化比以乡镇的全体劳动力职业的变动统计来说明还更为准确。这些数据和分析可以说明,改革开放10余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职业的人员大大减少,从以前的农民阶层中分化出了别的阶层。这一分化在1992年后更加快速地向前发展,2001年白家乡的农业人口为23932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数仅为3367人,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仅为14.06%[3],比1992年又低了40.7个百分点。这种发展趋势在新都镇几个村的调查中同样显现出来,从我们发放的432份有效问卷中统计,目前纯粹从事农业的人员只有71人,仅占调查人数的16.4%,目前新都镇全镇的15.3万人口中,纯粹务农的只有5万左右,所占总人口比例不到1/3。再从成都市来进行比较,1982年成都总人口843.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51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5.38%;1992年成都总人口为936.86万人,农业人口为670.12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为71.52%;1998年成都总人口为997.00万人,农业人口为669.71万人,农业人口比例再下降为67.17%[4]。关于成都市的统计数字,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其中的农业人口指的是农村户口的人,而不是以职业来划分的,实际上这些农村户口的人员绝大部分都在从事其他的职业,如果以职业来划分,成都的农业人口比例在1998年肯定不到67.17%,正如我们在白家乡、新都镇、金牛乡的调查中所做的结论一样。由于我们没有全市的有农村户口但从事其他职业人员的统计数字,就只能以上述数字来说明我们的观点,好在成都市统计数字的变化是符合农业人口减少的发展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