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03)03-0036-04 伴随着全国人民对“三个代表”思想学习的深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中国先进文化的研究出现高潮。但在探讨这一时代话题时,依然紧追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这一传统热点,却很少提到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独特文化—“革命文化”。在不少人的心里,还摆脱不了十年动乱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即造反、闹事的文化就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就是红色潮流、洪水猛兽。有人认为“革命文化”既过时且可笑,也有人应“告别革命”之声,急呼“革命文化退出主流文化”。似乎“革命文化”大有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之势。应该如何看待中国“革命文化”,笔者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一、中国“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革命文化”(主要指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酝酿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主流。中国“革命文化”不但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 1、科学的革命理论 文化的核心是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理论从拜上帝到三民主义,无一能指导中国革命从而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主导地位的确立,才使中国革命有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他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516页。)为此,毛泽东强调:“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到达胜利。”(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 2、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全新的精神风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理想,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谱写了一曲曲前赴后继的光辉篇章,也为后来人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精神遗产。如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畏难,不怕死,为主义而牺牲”的井冈山精神;“坚持信念,坚忍不拔,逆境奋斗,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的西柏坡精神;还有勇往直前的拼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在强调,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全新的精神风范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表现,都是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今天仍魅力无穷。 3、全新的革命伦理道德观 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最彻底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的落后性、帝国主义的宗教渗透和奴化教育的反动性以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局限性。同时也彻底地发挥了一切唯物论者所具备的革命道德。1938年9月,艾思奇在《共产主义与道德》一文中指出:真正的唯物论者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并不是道德堕落的角色,而且也不是破坏一切。他们本身常常就是进步的、高尚的道德的模范。(注: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418页。)共产党人在各根据地实行以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动员全体人民投身革命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的道德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教育,确立公而忘私、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献身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毛泽东指出:“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尊敬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中,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522、697、699、664、695、708、708页。)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