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3)03-0022-04 后现代话语的兴起与传播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基于对现代社会危机 的焦虑和对现代文化传统的怀疑,在不同的社会意识领域中先后产生了以批判现代理性 为鲜明特征的后现代话语,并迅速汇聚成在实践层面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后现代文化思潮 。伴随现代化的客观进程,当代中国社会的观念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纵 向的及横向的双重文化碰撞中,现代理性正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正确解读后现代话语 因而成为学界当下的重要课题。 一、后现代话语历史轨迹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运动中最具渗透性的元素,后现代话语是在历史演进中逐渐积 累而成的反叛性思维,考察“后现代”一词的提出与涵义的演进有助于集中把握其代表 的基本主张。 1.二战前的“后现代” “后现代”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查普曼以“后 现代绘画”一词来概括当时比法国印象主义更前卫的绘画。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中,“ 后现代”一词确实较少使用,但这并不代表后现代话语的罕见——因为后现代话语的批 判精神已多形式地表现出来:如以卡夫卡、乔伊斯的小说及艾略特的诗歌为典型的新文 学作品,在北美等地区出现的新建筑形式等等,强烈的反叛性是其原初即有并始终坚持 的基本精神。 最早赋予“后现代”以理论性反思、批判性色彩的是鲁道夫·潘诺维茨。在出版于191 7年的《欧洲文化的危机》一书中,为揭示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他用“后现代” 一词反映当时欧洲文化虚无主义盛行及传统价值崩溃的社会现象。而德·奥尼斯在1934 年用“后现代主义”一词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将“后现代”的矛头直接指向 现代主义,后现代话语的反叛性更加明确和突出。 应特别注意的是德国哲学在20世纪初开始的话语转向,这实际是后现代话语理论化的 最重要基础:以尼采为鼻祖,一批德国哲学家以现代哲学及整个传统哲学为否定对象, 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颠覆,由此形成的反叛性话语为后现代哲学及整个后现代文化 思潮提供了前期理论准备。此后,从海德格尔至伽达默尔,试图瓦解西方哲学传统的德 国哲学一直是后现代话语演进中的重要力量。 2.二战后的“后现代” 二战结束以后,愈来愈多的社会意识形式开始使用“后现代”一词,从具体社会科学 到哲学,后现代话语的指向逐渐统一到以现代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传统上来: 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7年出版了《明天的里程碑》一书,其副标题为“关于新 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他认为西方世界正发生着“新的模式、目的和过程世界观” 的现实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现代文化传统因其弊端而正被人们怀疑、放弃。同年,历 史学家勃纳德·卢森堡在《大众文化》一书的导言中更明确地使用“后现代”一词,其 矛头直指现代社会普遍的“异化”现象:“被商品包围的后现代人,本身也成了整个文 化过程的一个可以被互相置换的部件。”[1]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现代性区别的意义上赋予“后现代”更明确的内容:听从萨摩维 尔的建议,在出版于1963年的《历史研究》第八卷中,汤因比用“后—现代”表示与现 代时期的决裂。他认为西方社会自1875年进入第四个阶段:与此前以社会稳定、理性主 义主导为特征的现代时期比较,“后一现代”是个充斥着无政府主义及彻底相对主义的 “动乱时代”,明确地指出现代理性已经在历史变化中丧失了权威。其本国同行巴勒克 拉夫在1964年出版的《当代历史学导论》中则强调,“后现代”时期的“我们应当予以 重视的不是相似性,而是差异性;不是连续因素,而是不连续因素。”后现代话语的基 本主张已经得以明确的阐述。 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观点更具概括性,他在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目睹过去的二百年中塑造了现代纪元的资产阶级理念……的 终结”。即现代理性的历史使命与权威地位已经结束,社会正处于反叛性冲动不断扩张 的、本能与冲动应充分释放的后现代时期。 在战后的三十年间,多种具体社会学以不同视角审视着现代文化传统,并将现代理性 逐渐定位为当代症结所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大幕就此徐徐拉开。 在此过程中,迅速崛起的后现代哲学是后现代文化思潮进入话语成熟期的显著标志。 虽然后现代哲学以其概括性与尖锐性成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旗帜,但后现代哲学家一般 只注重阐述对现代理性的批判性话语,很少明确地为自己贴注上“后现代”的标签:作 为激进的后现代哲学重要代表之一,直到1980年,博德里拉才在一次题为“论虚无主义 ”的演讲中称自己的理论为“后现代性”分析;四年后他才进一步指出,没有任何意义 的世界中“剩下的全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玩弄碎片,这就是后现代”。[2]利 奥塔也较晚使用“后现代”一词:为解释其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利奥塔在序 言中特别地指出“此书的研究对象是最发达社会中的知识状况,而我决定用‘后现代’ 这个词来命名这种状况”;[3]到1985年出版《公正游戏》时,利奥塔才更明确地将“ 后现代”与“现代”进行了区分,将“后现代”定位于对现代理性的反思……。